岸边风竹有声诗

南宁日报 2019-04-19 06:06 大字

之前,去过很多所谓的“示范村”,要么太新,独独缺了点文化的陈迹,村里的人,个个像陌生人,与周边的环境,与自己的家室,有一种格格不入的疏离;要么太旧,全是土坯房,矮得丝毫没有话语权,裂得快要颓然倒下,村民们干脆离开村子,名为“土地流传”或曰“收入分红”,示范村成了“空村”,成了游客专门的“人气”;要么太“单”,村子本是个没有内容的村子,没山没水没特色,造一两处景点,搭一两辆水车,栽下几棵果树,摆一两个摊点,卖一点农产品,或者,就着原有一两幢像样的房子,改成“农家乐”……

直到遇见那蒙坡,遇见邕宁区新江镇新江社区的那蒙坡。

遇见那蒙坡,不是随作家采风的时候去的,而是专门去的,主动去的,慕名去的,够有诚意吧?记得当时,车子左拐右拐,一折到一个村坡,整个村子的布局有了曲折,山环水绕,竹影横斜,绿树葱葱;又有了生动,道路高低回环,房屋低矮有致。于是,一切就有了期待,果然,又有了知青楼与知青湖,又有了陆屋农家乐与嘹啰山歌。

好吧,花了两个多小时,遵循着那蒙坡自然空间布局,按照“二湖、五片、五组团”整体规划,以周边广设的景观带为向导,沿山、水、竹、石、树、木、桥、亭、古民居为组合的景观细细走了一遍,果真,就如同阅览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手中就握住了“那蒙坡”这张美丽的明信片。

印象中,有湖边的水草,随风摇曳;有屋舍旁的田里,水牛悠闲;有当地红石做的拱桥,静卧如龙;还有斜势的砖墙上,一簇野生的灌木,恣意生长;就连“丢弃”在路旁草地上的两三尊石磨,都镌刻着岁月的“皱纹”。

只有厕所是新的,必须是新的。因为,在村口,我就听说了这里推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陪同的邕宁区委宣传部的向导,领着我们去看了污水处理池:一块面积十五六平方米的人工湿地上,美人蕉迎风怒放,风车草青翠欲滴。他指着湿地池草坪说:“污水处理系统的第一个环节——简易厌氧池就建在下面。生活污水经过厌氧池沉淀后流入湿地,美人蕉、风车草有吸附净化污水的能力,污水给植物提供养分,植物净化污水,一举两得。如此,污水通过简易厌氧池、湿地处理池、沉砂池层层过滤净化排出的清水又可灌溉田地。”正因为持有这种生态观念,那蒙村的这座新厕所才不显得那么兀然。

印象深的,还有知青楼。在那蒙坡历史中,上世纪60年代先后有3批、共37名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参加上山下乡运动,来到这里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把那蒙坡当成自己的家,把满腔的热血、火热的青春贡献在了这里。那蒙坡的村民没有忘记他们,保留着当年村民专门为知青们建造的两幢二层高知青楼,也保留住了一段火红年代的难忘记忆。

我看到了知青楼里的摆设如昨,离开那蒙坡时,却没有看到夜幕降临时嘹啰广场质朴、原生态的山歌。但我已在邕宁的百济乡听过,那悠扬洪亮的歌声,的确像一坛香醇的家酿米酒,能细细体味出其中的原朴趣味与乡愁。

我记下了那蒙坡的一副对联:“水上青莲无墨画;岸边风竹有声诗。”还记下了这里7058米的坡道、按原样用土法建造的砖瓦房,当然,也记下了这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护环境、延续特色”的发展原则。

这些都是很多其他示范村所没有的。其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寄望着乡愁的个人情怀,是生长在一只鸟身上的两只翅膀。那蒙坡有了正确的发展观,才有了生存的绿水青山,这里的家园和田园也因此谱写了乡愁的可持续性。

乡愁是那蒙坡生命成长的重要参照。这是一个日出山脊、月落树梢恒久不变的地方,让人感到在复杂多元、错落有致的生态空间中是那样的安稳。在那蒙坡走一遭,经过的老树、修竹、石头、坡头、灯光都在微风中重复为心理标记,让路在心灵中延伸。

乡愁是在那蒙坡有一个家,因为这里有一种舒服的、在家的感觉。这里的村庄连着田地,田地连着山野,山野连着云天,云天映着清水,清水迎着风儿,风儿托着湖岸。惠风和畅,云水晴天,这里才是一首真正的“农家诗”,这里才是真正的理想家园……

新闻推荐

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

本报讯(记者阮晓莹通讯员郭超前陈世厚蓝苑尹)近日,江南区召开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扩大)会议暨黑臭水体治理攻坚...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