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声的世界里一同追梦

南宁日报 2019-03-19 06:09 大字

梁增带着妻子采摘桑叶,夫妻同心艰苦奋斗,走上脱贫致富幸福路。 (覃捷摄)

春雨淅沥,润物无声。在邕宁区百济镇南华村那敏坡,整洁干净的水泥路一直通到脱贫户梁增夫妇的家家门口。这是一栋二层小楼,门口的铁棚下,整齐地摆放着手扶拖拉机、电动三轮车和小型脱粒机,生产工具一应俱全。“这些工具都是近两年新添置的,对我发展生产作用很大。”谈起这几年生活的变化,梁增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贫困日子 他们同甘共苦

梁增今年41岁,妻子黄丽香是一名聋哑残疾人,夫妻俩育有一子一女,都在读小学。

“家里仅有1.2亩土地,种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养不活,两个孩子小时候又经常生病,当时真的可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肉。”梁增告诉记者,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靠着自己在村里打零工和兄弟姐妹的接济,一家人才勉强渡过难关。

黄丽香听不见、讲不出,生活上有着诸多不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农活,该怎么干,面对贫困的生活,心里十分着急。

梁增看出了妻子的着急,开始耐心引导妻子。白天,他拉着妻子到果园里,手把手地教她修剪枝条;春耕时节,他拉着妻子到水田里,耐心地教她育秧苗;水果成熟时,梁增开着三轮车载着妻子到街上卖果。虽然没有言语,但每当丈夫拉起她的手,她都心领神会,露出笑容。在丈夫耐心的引导下,勤劳的黄丽香渐渐学会主动帮着丈夫干农活、家务。

发展产业他们自强不息

发展生产没有土地是不行的,自己的土地少之又少,怎么办?梁增想到了租借土地。因为梁增为人和蔼谦逊又勤劳肯干,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都乐意以很低的价格将土地租给他,甚至直接借给他。慢慢的,梁增租借到了近18亩土地。

而生产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梁增一家开始尝试种桑养蚕。但是,因为缺乏技术,加上卫生没有做到位,刚刚结茧的蚕蛹出现了大面积死亡,导致血本无归。

夫妻俩没有气馁,梁增参加了邕宁区残联举办的种桑养蚕培训班。回来后,便手把手把学到的技术教给妻子。黄丽香不识字,许多关键技术只能靠梁增一遍遍示范,直到她明白。之后,夫妇俩养蚕再也没有出现过蚕虫大面积死亡的情况。

南华村村委主任黎建策说:“梁增夫妻俩非常勤劳,大家能想到的农业产业,从种植、养殖到农忙时稻谷脱粒,他们都积极尝试。” 种稻谷、种沃柑、养鸡、养鸭、养猪、种桑养蚕……渐渐的,梁增家的各种种养都步入了正轨。

多方支持他们心怀感恩

邕宁区残联每年都会向贫困户赠送蚕种,并定期开展针对残疾贫困户的培训,鼓励梁增夫妇种桑养蚕。残联工作人员杨月婷说:“我们已经连续4年给黄丽香赠送蚕种,并派出技术人员到她家指导种桑养蚕。看到黄丽香能够自力更生,我们非常欣慰。”

为解决黄丽香的销售困难,帮扶干部积极帮忙宣传和牵线介绍,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梁增夫妇的“土产”不仅销路无忧,还卖出了好价钱。帮扶干部黄清莲说:“帮忙销售,不仅是帮扶,更是鞭策。梁增家种植的沃柑品质好,鸡鸭也是放养,很受单位同事们欢迎。”2018年底,梁增家卖出沃柑1900公斤,价值1.5万元;销售鸡鸭120只,价值6000多元。

不仅如此,产业补贴、教育补贴、贴息贷款、残疾补贴等优惠政策,为梁增一家的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国家政策好,帮扶干部贴心,我再不卖力干活,对得起谁?”在残联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梁增一家顺利脱贫。

“2018年,我们种植沃柑12亩,收入4万多元;种植水稻4亩,收入0.6万多元;养殖鸡鸭200羽,收入1万多元,还有养殖生猪、种桑养蚕等的收入,除去生产成本,年纯收入达4万多元!”梁增告诉记者,尽管妻子身患残疾,却没有向命运低头,天道酬勤,内生动力的激发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在无声的世界里,梁增夫妇一同追逐着他们的幸福梦。

(覃捷张爱平)

新闻推荐

“中国杯”4支队伍今将集齐

本报讯(记者韦峭)3月19日起,参加2019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的3支客队将抵达南宁。在此之前,无论是中国队、泰国队还是乌拉圭队...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