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宁园博园内的顶蛳山遗址博物馆专题展示新石器时代贝丘文化 200多件文物再现古人生活画卷
▲
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展品中的陶罐
本报记者 宋延康 摄▲从远处看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像一个贝壳
■本报记者凌剑伊
螺蛳对于广西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一道小吃,你可知道生活在6000年前的古人也喜欢“嗦螺”?在南宁园博园里,就有这样一个史前遗址——顶蛳山遗址,其形成别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类型——顶蛳山文化。如今,园博园专门划定了区域,规划顶蛳山遗址公园,并将古代人类生活印记搬进了博物馆,以5大主题单元的形式为观众再现一幅别具特色的远古人类生活画卷。
顶蛳山遗址:古人喜欢傍水而居 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顶蛳山遗址位于八尺江与清水泉交汇处台地上,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目前广西境内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内河淡水性贝丘遗址,年代为距今10000~6000年。从遗址的地理位置不难看出,当时古代人通常会在河流拐弯处或两河交汇处的台地居住,这也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原始居民逐渐走出洞穴,活动范围扩大不少。
尤为令人惊奇的是,古代先民的墓葬方式屈肢葬。屈肢葬是当时主要的葬式,其主要特征是死者尸骨蜷曲程度通常较明显,表明遗体应该是被人捆绑着埋葬的。在挖掘现场,探方壁上可见很厚的螺壳堆积。由此可见,古人也喜欢“嗦螺”。
1997年4月至2000年1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3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墓葬331座,出土人骨骸400多具、完整陶器20多件,以及大量石器、骨器、蚌器,可见当时的生产工具相当落后,采集、捕捞和狩猎应是当时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
该遗址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二、三期被学术界命名为顶蛳山文化。据悉,顶蛳山文化是广西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顶蛳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及研究,对揭示中国各地不同环境中的人类如何生存发展,对探讨史前华南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顶蛳山遗址公园:与园博园同步开放 兼具科研观光功能
2016年4月,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以下简称园博园)落户南宁,选址于八尺江畔的顶蛳山遗址一带。南宁市委、市政府把顶蛳山遗址及其文化内涵的保护展示作为本届园博园“文化园博”建设的最大亮点,要求进一步挖掘顶蛳山遗址文化潜质,将顶蛳山遗址的保护建设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准来规划建设,要求遗址公园与园博园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开放,配合打造“生态园博、文化园博、共享园博”。
据介绍,遗址公园一期项目占地约152000平方米。顶蛳山遗址公园包括遗址现场保护区、场景模拟展示区、遗址模拟展示区、滨江看台、公众考古体验区等,是一处以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兼具休闲观光功能的考古遗址展示区,是反映南宁园博园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性文化特征的一张重要名片。
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外形似贝壳生动再现古人生活
顶蛳山遗址博物馆位于南宁园博园园区西南面,是一座以展示新石器时代贝丘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
博物馆依山而建,外形似一个巨大的贝壳。走进遗址博物馆,可发现其内部空间宛如螺蛳。馆内展厅面积约1300平方米,展览主题为“渔猎采集者的天堂”。展览设有序厅、先民与贝丘、聚落与文明、富足与惬意、生命与天堂共5个单元。整个展览以文物展示为主,以场景复原为辅,以古喻今,采用多种现代展览技术,再现顶蛳山先民波澜壮阔的远古传奇。馆内还展示了200多件珍贵古迹文物,重现百越先民的远古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单元“聚落与文明——岭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里,地面采用遗址考古复原的形式,展示顶蛳山遗址的发现和遗址分区,为观众介绍顶蛳山遗址的发掘过程。沿墙处理成土层肌理效果,并通过展柜形式,重点展示出土文物以及顶蛳山遗址地层年代表,深度剖析顶蛳山文化遗址的年代分期。另外,展览还利用声光电等技术复原古人类的原始生活景象,为观众再现一幅别具特色的远古人类生活画卷。
新闻推荐
2019南宁楼市“3·15”阳光行动火热进行中 投票: 您最想验的是哪个楼盘?
对房子漏水深恶痛绝?为房屋面积缩水对簿公堂?……你的房子有什么让你头疼的问题吗?临近“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消费者维...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