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清流喜相逢
北宁街47号,一座看似寻常的四合院式的中式建筑。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当我以《南宁青年报 》员工的身份出入这个院子——共青团南宁市委大院(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我就留意起穿梭在这古色古香的院子里的人物。这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步伐快捷,目光单纯而坚定。我想,他们目光的执着如炬,一定与这个小院子里的某些传统的因子有关。
果然,在多年后的今天,我在一本由魏永泉主编,著名文史学家梁肇佐执行主编,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老南宁的记忆 》中寻觅到答案。原来,早在1926年11月,共青团南宁地委就在这成立。将近百年的光阴流逝,院子里的青砖灰瓦依旧,屋檐下的壁画保存如初,一批批年轻的南宁志士走进小院,又踏上更远的生命征程,去实现自己更远大的人生梦想。
翻阅《老南宁的记忆》,仿佛与时光的清流相逢,轻松流畅的飞阅,却收获沉甸甸的思考和喜悦。好读,好看,好接地气!
好读,是指每一篇文章不长,一千多字,读起来不累。文字清新简约,给人行云流水、踏雪无痕的轻盈之感;好看,里面内容缤纷多彩,谈古论今中,既指点了南宁千古往事,又不失时机地道出了其与今日南宁千丝万缕的关系,更生发出人生的哲理;接地气指的是书中全是南宁的身边人与事、景与物,作者轻松道来,如话家常里短。
轻翻书页,踏在南宁的每一块青石板上,你安静到能听到历史的呼吸声。朱由榔北望的雄心搁浅在皇姑坟边三江口的碧波中;萧云举的乡愁飘荡在淡村黄昏的乡间小路上;董传策励精图治的脚印写在青秀山的清泉边;一代哲人王阳明将治学的身影深掩在北宁街斑驳的树影里,将知行合一的理想镌刻于青秀山陡峭的崖壁间;更有一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及南宁女儿邓颖超等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
对历史文化及风情的还原,不仅仅是展示其本身的绚丽缤纷,而是对其进行当代的解读,并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南宁文化记忆在书中复苏,显示出本土文化的生机勃勃、深厚广博,更使得记忆与现实的碰撞演化为一场充满暖意的文化清流的相遇。就在本文行将完稿之际,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落成喜迎市民过新年的消息传来,兴宁街、当阳街、民族大道、民生路、兴宁路等道路合围的市中心传统街区释放出历史的新能量,一展时代新容颜。此次共有13条道路得到了正式命名,包括万国巷、金龙巷、银龙巷、金狮巷、银狮巷、怀忠巷、考棚巷、 城隍庙东巷、城隍庙西巷、仓西门巷和镇江门巷等,每条道路的名字都满满的老南宁味道。更多游客慕名而来找到金银狮巷等古街历史的同时,也找回了老南宁的记忆。苏缄的忠义从历史尘埃中步入民众骨髓;岒南民居的青砖、青瓦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成为市民休闲又一好去处, 同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当代表达的新样本。
另外,值得一书的是,书中的国画配图也颇有画龙点睛的妙笔之效果。本土画家覃爱国、封宁在轻抹细绘中将南宁的古貌与风情融于清秀典雅的丹青之中,无疑为全书增色不少。
正如《老南宁的记忆》众多专家的观点,这本书“是南宁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是通过讲好南宁故事来体现讲好中国故事的表现,是树立南宁人文化自信的表现。因此,它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的记忆复苏成活生生的烟火气。《老南宁的记忆》宛如一股清流喜相逢,穿越历史与现实的屏障,我们与南宁这座城市的爱相约来世今生!
新闻推荐
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吕海锋)偷走手机后,小偷居然主动给失主送钱?南宁市民周先生就碰到了这种奇葩事。据了解,周先生的手机被偷...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