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勤不再靠跑喊 红绿灯里看变迁

南国早报 2018-12-11 16:21 大字

竹溪立交和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路段交通繁忙而有序。 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英姿飒爽的南宁女交警 于宏摄 上世纪90年代,南宁市人民朝阳路口,民警在指挥交通。资料图片

奋斗逐梦

[交警篇]

南国早报记者王艳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作为道路交通的管理者,南宁交警记录着这座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也见证了南宁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无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他们始终是邕城马路上的一道风景线。

1

执勤靠跑喊的年代一去不返

有着31年从警经历的苏文欢,现在是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二大队大队长。

1987年初,苏文欢刚进入南宁市交警部门,恰逢管理体制改革,单位正式改称为南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这一年,交通管理实行定人、定路段、定责任,包安全畅通的“三定一包”责任制。

刚参加工作时,苏文欢还是一名普通的秩序民警。他所执勤的范围位于今天的悦荟广场、朝阳路一带,是当时人口最为密集、商业最为繁华的市中心路段,也是交通任务最重的区域,加上当时警用设施较为落后,工作强度相当大。

上世纪80年代,汽车和摩托车都还是稀有物品,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当时,交警执勤没有电话,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是自行车,且数量不多。要处理一起起警情,多数情况下只能靠步行和喊话。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宁市的机动车拥有量飞速增长,摩托车开始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此时,苏文欢所在的大队也开始配备了警用摩托以及汽车等较为先进的交通工具,随着警用设施的改善,执勤单靠自行车和跑步到现场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2

红绿灯从人工控制到智能化

红绿灯就像一座城市的“眼”,记录着城市发展的轨迹。记者了解到,交通民警曾使用的交通指挥信号有:手势信号、红绿旗信号、指挥棒信号和信号灯信号。

1956年后,南宁首先在兴宁-民生路口安装使用了红黄绿国际通用的三色交通信号灯。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交通民警在路口管理交通主要是用红绿旗、指挥棒或手势指挥交通,只有在夜间或下雨天才使用信号灯。

改革开放前,南宁市的交通信号机都是琴键式、手把式或手把拨动式,民警要坐在岗亭内用手控制开关。

1981年,经过不懈努力,民警自行研制出自动信号机,能昼夜不停调控信号灯指挥路口交通,解放了警力。1998年,南宁市交通管理现代化控制中心工程建设完成,引进的交通信号机在市区各个信号灯路口中正式运行,从此,市区内交通信号灯的控制开始进入多时段网络协调控制时代。

如今,市区320个路口均安装电子警察、高清监控,市区民族大道、长虹路、昆仑大道等9条主干道升级建设绿波带,交通信号控制全面实现智能化管理。

3

交通岗亭和指挥台令人难忘

如果说红绿灯是城市的“眼”,那么,交通岗亭则是城市的“脸”。据了解,1956年开始,南宁市区有11个路口分别建造了砖木六角型、钢混水塔形结构的交通岗亭。

改革开放后,尤其进入上世纪90年代,南宁市开始大规模进行城市设施建设,原有的岗亭被拆除后重建。2004年以后所建的交通岗亭均安装了空调,有效改善了民警的工作环境。

2016年,民族大道进行修复整治,沿线交通岗亭全部重建并统一外观标识。目前,全市共有交通岗亭98个,主要用于交通民警的值班备勤。

曾在街头出现的交通指挥台也是不少老南宁抹不去的记忆。据曾在指挥台参加过道路指挥的老民警介绍,上世纪80年代的交通指挥台,放置在十字路口中间,一层到三层不等,大小因地制宜,“当时的设计是没有遮挡的,我们就站在上面指挥交通,日晒雨淋。”

1985年后,为遮避风雨,指挥台设计成蘑菇式或伞形。1997年起,随着现代化智能交通管理设施在市区投入使用,交通指挥台逐步淘汰不再使用。

数说南宁交通变化

南宁市交警队伍从1950年成立至今,队伍不断壮大,从成立初期的29名发展到2018年的2760名(含辅警和协警1929名)。

目前,市区320个路口均安装电子警察和高清监控。

9条主干道升级建设绿波带。

新闻推荐

回眸难忘瞬间 初心照亮前行

2017年5月,市工商局牵头开展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抽查2001年6月,工商执法人员查封非法销售的机动车1987年,工商执法人员依法...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