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 发展日新月异功能更丰富 从“一字千金”到“不限流量”
如今,智能手机集合了过去数十年通信技术的精华,功能非常丰富。 本版图片均为南国早报记者邹财麟摄 旧式手机 BP机
南国早报记者阮萃实习生莫淑媛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大家一直用缓慢而浪漫的方式与远方的亲友鸿雁传书。如今,人们用智能手机聊微信、刷微博,即便两人远隔千里,只需指尖轻点便可实现实时通话。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通信行业不断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天涯近若咫尺。
1信件慢时光中寄托的浓浓乡愁
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写信是一种乡愁。今年76岁的陈先生是一名退休干部。他说,当年,当兵的人最喜欢写信回家,一旦应征入伍,至少3年不能回家。何以解乡愁?唯有书信。
南宁的曾先生1981年从部队转业后,到邮局工作。那时,每天凌晨5时30分,他就到单位分拣报纸和信件,上午7时30分,按照线路一路分发报纸。以前一进到金狮巷这些小巷子,“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立即吸引不少女孩子从家里跑出来。她们会满脸期待地问:“有我的信吗?”
上世纪90年代,南宁的邮件中,书信数量占到90%以上,高峰期一天有八九千封,到了21世纪,随着网络普及,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书信数量只占邮件的10%左右。
2电报保证时效却要“一字千金”
当年,相对于寄信,电报的速度较快。到了上世纪50年代,电报是当时普遍使用的通信工具。
“过去,发一张十几个字的电报,就需要十几元钱,当时的工资一个月才30多元,可谓‘一字千金’。”退休干部陈先生说。不过,电报虽然贵,但在紧急情况面前,它还是能发挥优势。电报一旦发送过去了,便会有专人及时送到收件人手中,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电报仍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
3电话从一号难求到进入寻常人家
上世纪初,人们打电话都要摇电话机上的一个摇把,并对着话筒说“帮我接某某处”,这就是“摇把子”电话。1992年,刘女士从广西邮电技工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邮电局当话务员(接线员)。她说:“那时所有号码都是写在电话簿里,常用的机关单位号码需牢记在脑海里。”
以前的电话并不普及,人们打电话,常要排队等候。后来,电话逐渐走进家庭。那时打电话要看着时间,通话超时,话费增加。没过几年,越来越多家庭安装电话,话费降低,大家不再见面聊,把打电话聊天叫“煲电话粥”。
据了解,2006年,广西固定电话发展到达鼎盛时期,用户达到830万户。
4BP机“嘀嘀嘀”的声音曾风靡一时
“有事呼我!”曾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流行的一句话,一阵“嘀嘀嘀”的传呼声响起,会迎来别人羡慕的目光。
发出嘀嘀声的就是“BP机”即“寻呼机”,一旦有人用电话拨打传呼机的号码,它就会发出声音,并显示呼叫方的电话号码,接着主人便需要找一台电话回拨过去。于是,街头的投币公共电话、插卡电话也慢慢多了起来。回忆起BP机,南宁市民陈女士说,这是她恋爱期间一件昂贵的爱情信物。
5上世纪90年代初,在街头手持砖头模样的“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但因为价格高,块头大,很难普及。1996年12月,数字电话进入广西的通信网,从此巴掌大的手机开始逐渐流行。
过去,手机只有打电话发短信功能,如今,一部智能手机,除了可以满足最基本的通讯功能外,更附加了无数的功能:游戏、购物、订票……随着流量资费逐渐下降,很多人开始“无限时”地“泡”在智能手机里。
电话用户数据
数说广西通信成就
1983年全区电话用户不足15万户,2006年,广西固定电话发展到达鼎盛时期,全区用户达到830万户
BP机数据
1988年12月,南宁市电信局在全区率先开通无线寻呼系统,在发展的高峰期,全区寻呼台达到17家,126/127、198/199在发展的高峰期,用户达到了280万户至320万户。2005年6月30日零时,BP机退出舞台
广西手机网民人数
截至2017年12月,广西手机网民规模达2263万人
新闻推荐
□小通讯员吴贤伟(南宁市青秀区长堽小学)夜色即将拉开帷幕,学校的操场上还闪动着一个身影,这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身材高高壮...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