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听民族传说,操场上跳竹竿舞,社区里大家一起过各民族特色节日 各民族和谐共处 团结之花处处开

南宁晚报 2018-11-29 06:46 大字

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是广西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老师声情并茂地教孩子们唱民族歌曲跳起竹竿舞,在玩乐中锻炼身体社区工作人员经常上门为新疆少数民族同胞排忧解难学生学跳民族舞,开心极了民族工艺课不仅能增强学生们的技艺,还能让他们学到许多民族知识

民族团结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重要保证。南宁市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回族、毛南族等各民族水乳交融,和谐共处。一个个民族团结、邻里和睦、和衷共济、共生共荣的故事在邕州不断涌现。从远古传颂到今天,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盛放在邕城各个角落。

1 教育事业

将各民族风俗习惯引入课堂

民族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是广西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在这里,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师生友好相处。

近日,记者走进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感觉到这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富有壮乡特色的塔式大门、描绘广西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民族文化长廊”,还有学生们收集、制作的民族装饰画以及对民族服饰、节庆文化、民风民俗的简介……每个班级还富有特色地以民族称谓命名,如壮族班、仡佬族班等。

该校的“桂之炫”民族体育浮雕墙以各族代表性民族体育为主题,生动地展示了民族体育竞技的风范;“桂之韵”民族风情展厅里,各少数民族精美的服饰讲述着不同的故事,绣球、铜鼓、壮锦、手工作品……多彩的实物、图片等,让人眼前一亮。

音乐课上,老师将民族文化的起源传说、民风民俗、服饰等结合起来上课;美术课上,学生可学习民族绘画艺术;体育课上,学生们可尝试抛绣球、多人板鞋、滚铁环、高脚马、竹竿舞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校长吴鸿丽介绍,近年来,学校将广西优秀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如校本课程《菁菁校园》,将广西各民族的民族体育、音乐、舞蹈、服饰、美术、节庆文化等引入课堂。如今,学校已形成“舌尖上的民族美食”“指尖上的民族艺术”“足尖上的民族体育”等特色。

其实,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只是广西民族文化教育的一个缩影。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2014年,广西启动首批“百所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确定106所学校为创建单位。其中,南宁市有18所。2017年5月,又有38所学校获授 “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牌匾。其中,南宁市有12所。

这些“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充分挖掘当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民族文化特色元素融入学校基本建设和日常校本课程教学中。如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建设倡导“一景一物皆教育”的理念,校园挡土墙建造成了“美丽广西”微缩人文景观,将壮族文化瑰宝《布洛陀经诗》以壁画的形式展现,成为校园文化独特的风景线;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开设了《从诗经到刘三姐》《壮族民俗文化》《民族舞蹈欣赏》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

2 社区生活

一起过各民族传统节日促交流

中华中路社区紧邻南宁火车站,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汇集地。辖区人口约1.3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000多人。这里生活着汉族、壮族、维吾尔族、回族、苗族、瑶族等19个民族居民,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

11月26日,记者走进中华中路社区看到,这里有一条民族团结巷,各族居民在这里和睦共处。

“烤馕一份,5元。”在中华路卖新疆特产以及馕饼的摊主买吐送·玉送,可以自如切换普通话、南宁白话和维吾尔族语。他说,他来南宁十几年了,南宁人民热情、包容。他和他的家人现在已完全适应并融入南宁的生活中。

买吐送·玉送说,刚来到南宁时,他不会说普通话。后来,到社区参加普通话培训班,从简单的生活用语开始学,现在他不仅能说普通话,还会说南宁白话。

中华中路社区党委书记谢华娟介绍,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候鸟”们离乡不离家,2007年9月,社区成立了南宁市首个社区“民族之家”,少数民族同胞可在这里接受语言培训。

“我没想过在南宁还能过上古尔邦节,小区居民和我们一起庆祝。”新疆小伙阿布·力克木说,他来南宁好几年了,在这里有家的感觉,在中华中路社区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社区居民一起过古尔邦节、“三月三”等节日,大家像一家人一样,很开心。

“从2009年开始,我们组织社区各民族群众一起过节。”谢华娟说,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居民尽快融入社区大家庭,社区组织举办古尔邦节、壮族“三月三”、开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 其中,古尔邦节成为社区固定节日,重阳节百家宴、春节饺子宴等也成为社区各族居民共同参与的盛事。

谢华娟说,这些活动让少数民族的朋友们感觉到家一样的温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距离,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和谐。

2012年,中华中路社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在这个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称号的大家庭里,像这样“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画面很常见。“我们社区很热闹,大家一起过节很开心。”社区居民黄阿姨说,经过多年相处,社区里各民族之间关系十分融洽。

中华中路社区利用社区便民服务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民族之家、民族书屋等特色服务载体,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社会保障、就业、养老、娱乐等服务。像中华中路社区这样的演绎民族团结故事的社区还有很多,如凤岭北社区等。

3 民族团结

各行各业涌现民族团结模范典型

南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三分之一。处理好庞大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之间的关系,是民族工作的一大重点。

记者从南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了解到,长期以来,南宁市民族事业发展良好,创新创建活动载体,突出壮乡首府特色,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包容,民族团结谱新篇,和谐花开春满园。

比如通过创建进机关、进乡镇、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宗教场所、进家庭、进商业街区“八进”活动,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民族团结之花在邕城大地上绽放,绚丽多姿。

一组组数字,是对南宁民族团结和谐局面最具体的诠释。民族之间交流的最大障碍是语言,但在南宁,有近九成少数民族同胞能用普通话交流,有61.4%的少数民族同胞能用民族语言交流、90%以上的各民族群众认为“能与周围不同民族的居民友好相处”。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近六成。

目前,在邕少数民族共有50个,各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不同。为此,南宁开展“心连心”主题联谊活动,把壮族“三月三”、达努节、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融入联谊活动中。此外,南宁还建立各级少数民族联谊组织,建立20多个社区“民族之家”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示范点,以点带面。

南宁还建立“13456”服务平台,让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南宁模式”。这一模式成为全国民族事务服务体系五大模式之一。2016年9月5日,南宁市被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

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民族团结模范典型。南宁市自1988年起坚持每5年开展一次全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迄今为止共举办了6次,有434个先进集体、1179个先进个人受到表彰,营造了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比如,民族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成功打造《百鸟衣》《骆越先歌》《妈勒访天边》等一批民族精品剧目。一支民族和谐团结的同心曲,响彻首府上空,回荡在邕江两岸,更萦绕在南宁各族儿女心头,化为力量,推动南宁市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数字说话

31.7万人

南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31.7万人,约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三分之一。

58%

截至2017年末,南宁市总人口756.8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常住人口43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8%。

72.1万人

截至2018年8月,南宁市登记在册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72.1万人(其中流入七城区为61.1万人,流入五县为11万人),约占113.3万流入人口的63.6%。

90%

居住在南宁市90%以上的各民族群众认为“能与周围不同民族的居民友好相处”。

新闻推荐

“母亲河美丽蝶变让我们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是南宁市坚持“治水、建城、为民”城市工作主线而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连日来,通过市属媒体的...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