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邕江沿岸古迹 传承延续古风遗韵

南宁日报 2018-11-26 06:06 大字

在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中,南宁市加大了对沿岸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建设。图为孔庙广场—民族博物馆标段。 (段柳健 摄)

在五象新区良堤路与博艺路之间,有一片缸瓦窑古窑址,它沉淀着历史的印迹,不仅是南宁市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古窑址之一,也是南宁市陶瓷工业发展史的重要历史见证。

缸瓦窑古窑址一带特色文化底蕴丰富,有物质文化遗产缸瓦窑古窑址、非物质文化遗产“香火龙”民俗文化,还有红色革命遗址林景云烈士故居。在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中,缸瓦窑古窑址、林景云烈士故居被列为邕江两岸文物古迹保护项目。今后,缸瓦窑古窑址一带的历史和文化将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和呈现。

见证南宁陶瓷工业发展

邕江边为何存在缸瓦窑古窑址?

据记载,清朝后期,制陶艺人梁启圣、董七等人从广东佛山石湾镇到此,发现这里的土质很适合烧制陶瓷,便在此建窑居住并从事陶艺制作。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文物科科长兰瑞业说:“该说法已无法考证,但也能从侧面说明,邕江圩市、航运非常发达。缸瓦窑古窑址烧制的陶瓷产品,不仅满足了南宁周边需求,还沿着水路运输远销至湖南、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南宁早期手工艺发达的见证。”

缸瓦窑古窑址曾有3条龙窑,目前仅有一条保存下来。现存龙窑坐南朝北,由青砖砌建,窑头和窑尾已毁。窑身长43米、高2.5米、宽2.5米,火窑内壁两侧现存45个加火孔,加火孔和拱顶存留完整。南宁市考古部门曾对这条龙窑考查后发现,龙窑的“文化层”非常丰富,光滑的窑壁上结满釉块,在窑口光线的折射下闪着青幽晶亮的光芒,这意味着龙窑存在的时间长、烧制的陶瓷多。

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保留缸瓦窑古窑址文化的根。据介绍,除保护文物本体、做好文物维修外,周边建筑也将依照原有风格建设。此外,还规划建设缸瓦窑文化展馆,对古窑历史、文化、传承进行系统展示。

古窑文化孕育“新火龙”

“香火龙”是从烧窑中诞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龙窑”烧窑点火前的庆典仪式。

过去,为求烧制的陶制品能达到预期效果,缸瓦窑古窑址一带的村民会在点火烧窑前进行祭拜活动,以祈祷龙神保佑烧陶成功,而后慢慢发展成为祈求平安吉祥、极具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民间舞蹈项目——香火龙舞。

罗新有是“香火龙”第八代传承人。他介绍,制作“香火龙”所用材料为当地盛产的竹子。首先将竹子破成竹篾,随后定型阴干约10天后便开始扎制。舞龙需要13—15人。每到点火烧窑这一天, “香火龙”欢快游舞,途经一户人家,那家的主人便率全家出迎,点燃鞭炮投向火龙。罗新有透露,“香火龙”系从广东佛山石湾镇传入缸瓦窑古窑址,“前几年我们有同行到石湾镇寻访,发现‘香火龙’在当地已经失传了。但‘香火龙’在我们这里保护传承得很好,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如今,良庆区的“香火龙”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扩展为每年一届的良庆区香火龙民俗文化旅游节,让这个极具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民间舞蹈得以传承与发展。

保护历史信息真实遗存

缸瓦窑古窑址一带还蕴含着红色文化——林景云烈士故居坐落于此。

据介绍,林景云烈士故居建于清末,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233.2平方米,青砖青瓦清水墙,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由前、后进和天井构成,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屋檐两侧有精美的雀替雕花。整幢建筑主体保存较完整,是南宁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南宁兵变、龙州起义重要烈士的故居。

2009年,林景云烈士故居被登记为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是南宁市区红色文物点之一。在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中,林景云烈士故居被列为邕江两岸文物古迹保护项目之一。林景云烈士故居保护工作将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历史风貌,计划于12月上旬完工。

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更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兰瑞业表示:“缸瓦窑古窑址一带将成为青少年学习历史,历史学家和考古学者研究历史,市民、游客了解南宁文化的重要基地。”

本报记者莫俊 实习生皇智尧

新闻推荐

自治区60大庆项目本月底完成目标任务

本报南宁讯(记者/吴丽萍通讯员/陈刚)11月22日,记者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截至目前,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项目总体进展顺利...

南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