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文化艺术魅力 重塑老南宁记忆

南宁日报 2018-11-09 04:36 大字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华大戏院。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华电影院。落架重修后的中华大戏院设计效果图。

(天恒公司供图)

本报记者 韦静通讯员梁娟

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灵魂,是城市延续发展的根基。位于市中心片区的“三街两巷”承载着老南宁深厚的历史文化情感,更是一座城市情怀的再现。

记者昨日从南宁天恒电影有限责任公司获悉,列入“三街两巷”核心区一期工程规划范围的中华电影院主体工程即将完成,预计明年6月试运营。届时,修复后的中华电影院将恢复“中华大戏院”名称,重现老南宁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华电影院承载南宁人深厚感情

中华电影院的前身是中华大戏院,原为广西督军谭浩明公馆,坐落在南宁市银狮巷(今兴宁西街38号),与金狮巷、邓颖超纪念馆、水塔脚、城隍庙、畅游阁等地标式历史老建筑连成一片,位于南宁市中心最具历史代表性的区域。

从最初的中华大戏院到现在的中华电影院,从无声默片到5D数字电影,从地座铁椅到现在的高级定制躺椅;从私人娱乐会馆到国有控股文化企业……中华电影院记录的不仅仅是近代电影的发展史,更是南宁本土历史的沉淀,是承载了几代人深厚感情、永远记忆的“博物馆”,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家住中山路附近的“老南宁”胡秀宁对中华电影院仍记忆犹新,“中华电影院在兴宁西街,与附近的红星剧院、民族电影院构成了南宁影视娱乐金三角。”她回忆说,上世纪70—80年代,很多南宁人在市中心消费购物后都喜欢到这一带看电影、品戏剧,电影的夜场还带动了周边的商铺和小吃店发展,格外热闹。

透过中华电影院这扇窗口,让南宁市民有了更多机会感受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彰显了南宁乃至广西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

继承文化品牌留住老南宁的“根”

经过岁月冲刷,南宁不少重要的传统街区已是几度风雨。如何留住老南宁的“根”,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作为南宁市服务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公益性项目,“三街两巷”核心区一期工程已经启动,列入该工程规划范围的中华电影院已于2017年7月15日停业并开始全面实施落架重修。目前,主体工程即将完工,计划于2018年12月落架,并将恢复“中华大戏院”名称。

南宁天恒电影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透露,落架重修后的中华大戏院将集电影放映、艺术(品)剧赏析、电影历史展示、教育实践、旅游与美食文化及休闲于一体,主要以电影放映为主。大戏院将设置6个影厅,其中1个巨幕厅、5个标准影厅,规划座位约1000座。

从外观看,中华大戏院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上世纪30年代的历史风貌,梁柱式为主要样式,局部开间为两层通高的券柱式,山墙以女儿墙为主,局部加上弧形巴洛克山花来丰富天际线。

作为南宁少有的百年历史的本土文化品牌,今后中华大戏院将继续沿用丰富的旧有人文传统,在延续城市记忆的同时努力创新,以全新的品牌形象、优质的服务满足南宁市民的文化需求,为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城市文明贡献力量,努力打造成为南宁城市新名片和具有广西特色的电影文化宣传阵地。

时光隧道——

追溯中华大戏院的“前世今生”

●1931年,商人宋云生将租用的广西督军谭浩明公馆改建为中华大戏院,主要经营演戏兼电影放映。当时所放映的电影均为无声默片。

●1933年,中华大戏院在“百代”放映机上加装了有声机部件,开启有声黑白电影时代,当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为《好女十八嫁》。

●1946年,中华大戏院改名为中华电影院。上世纪70年代末,中华电影院月放映场次开始突破200场,观众人数突破20万人,平均上座率达94.25%,创历史最高纪录。

●1984年,中华电影院安装立体声电影放映设备,成为南宁市第二家能放映立体声电影的影院。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华电影院成为全区第一家年放映收入超百万元的电影院,成为首批广西甲级电影院。

●2017年7月起,中华电影院停业并开始全面实施落架重修,预计于2018年12月落架、2019年6月试运营。修复后的中华电影院将恢复“中华大戏院”名称,重焕昔日风采。

新闻推荐

南宁市民举报扬尘污染违法行为可领奖

本报讯(记者尹海明)记者昨日从市“大行动”办获悉,日前,南宁市颁布了新制定的《南宁市扬尘污染治理有奖举报实施方案》(以下简...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