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生活多姿彩 最美不过夕阳红 记者走访了解南宁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南宁晚报 2018-10-17 07:00 大字

在民族广场,不少老人和孙子、孙女一起喂鸽子,享受天伦之乐?家住新民路的冯兆棠、刘美玉夫妇活到老学到老

劳累了大半辈子,晚年终于有了大把的闲暇时间,老人们如何消遣呢?老人对自己有什么养老规划?……今日是重阳节,记者走访了养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了解南宁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养老院因专业护理受欢迎

以前不少人认为,把父母送进老人院是不孝顺,但这几年,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由于养老院有专业的护理员护理、环境好等,一些半自理或者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更愿意到养老院养老。

舜帆养老院负责人张瑞声经营养老院近20年。他说,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半自理,由于家人工作忙或者在外地生活无法照顾,便将老人送到了这里。很多老人在养老院里住了七八年,最长的达到18年。

位于长堽路二里的康乐护老院是民办养老院。该院负责人李玉兰说,康乐护老院是一家中等规模中等价位的养老院,有专业护理人员护理,目前有160张床位,152名老人入住。老人们大都是70岁以上或身体状况欠佳,住护老院有个好处就是同伴多,不会感到孤独。

位于共和路168号的颐康养老院设有双人间、三人间、五人间,房间宽敞明亮,通风良好,配有独立卫生间、床头呼叫系统、太阳能热水器、大彩电、家具等设施。附近的朝阳广场为老人提供休闲、锻炼的地方,还有市第七人民医院方便就医。便利的条件颇受老人欢迎。

市民卢老伯说,子女忙着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他,所以他到养老院里养老。一开始不习惯,但住了一段时间后就习惯了养老院的生活,有人陪自己聊天,有专业的护理员,比子女照顾得更好。

居家养老选择丰富多彩

毕竟养老院床位有限,更多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他们平时串门聊天、访问亲友、逛街、参加社区活动等,有的还上老年大学,学点琴棋书画,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家住新民路的冯兆棠、刘美玉夫妇都出生于1939年,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退休后与子女分开住。没了负担的他们把学习当成了爱好,充实着退休生活。冯兆棠先后两次从南宁骑着自行车去北京,还上了广西老年大学,报读了电脑班,学会了上QQ。他从2012年开始学习国画,一画就是6年。刘美玉则学习作诗、书法、古典文学、电子琴、英语等,2015 年9月又报名学习西画,陆续学了半年。年纪大了,为什么还那么折腾?刘美玉回答:因为不服老。

在朝阳广场,每天都会聚集大量的人在这里休闲、娱乐。他们多数是中老年人,有的学跳广场舞,也有的打牌。而人气最火爆的就数象棋了,周围总会被围得水泄不通。人群中不时响起沸腾的欢呼声和掌声,这样的集体娱乐方式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王大伯说,退休后平时也找不到什么娱乐方式,每天来这里看大家下象棋,还是挺开心的。下

而在民族广场上,不少老人和孙子、孙女在一起喂鸽子,享受天伦之乐。

日间照料中心有待完善

近两年来,南宁市在各城区新建了不少日间照料中心,旨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休闲娱乐等服务,实现社区居家养老。

10月15日,记者走访了几个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位于长兴路的长堽西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大门紧闭着。社区居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说,平时到日间照料中心参加活动的老人寥寥无几。

位于望州路的望州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康之桥家庭服务中心的牌子还立着,但原来的场所已经变成临街铺面经营户放置货物的仓库。望州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社区已经没有日间照料中心,康之桥家庭服务中心已到别的社区开办日间照料中心。而位于瑞士花园小区的日间照料中心也因为各种原因撤走了。

据了解,除了部分项目服务遭到业主反对,日间照料中心自身的经费及场地设施等出现不足,也让社区居委会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力不从心。老年人群体其实更需要引进一种更专业化的模式来提供服务,如专业养老院,但基于场地、资金、配套人员等限制,目前仍有待改善。

■你说我说

老人:或是含饴弄孙 或是追求自我生活

家住新阳路的黄女士退休已经5年,丈夫韦先生明年才能退休。两个女儿都在南宁市区成家、生子。因为婆家没人可以帮忙带孩子,两个女儿白天将孩子送到娘家,晚上再带回自己家。韦先生和黄女士认为,养儿防老的观念要改变了,子女们的工作压力大,都忙工作、忙孩子们的教育,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老人。年老时,他们打算到养老院去养老。韦先生热爱摄影,黄女士喜欢闲暇时候打麻将,他们更关心政府和社会能营造出怎样浓厚的文化养老氛围。

家住快环附近的邓先生和老伴从农村老家来到南宁跟随儿子生活。他们之前曾帮儿子、儿媳带大孙子,现在孙子长大上小学了,而他们身体还健康,希望儿子、儿媳生二胎,让他们能继续发挥余力,“在我们干得动的时候,会帮着孩子照顾下一代,做一些家务,等到以后干不动了,自然会享受子女、儿媳的照顾”。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来自城市的老年人在退休后,更乐于追求自我的生活,将夕阳红时光过得比年轻的时候更加多姿多彩。而来自农村的老人,更倾向于为家人持续地付出,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儿女:两代人有代沟 需要包容理解沟通

韦女士家住明秀东路,一家三口与家公家婆住在一起。家婆罗阿姨在农村长大,对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儿子结婚后必须要和父母住在一起。时间一久,婆媳有了矛盾。在一次争吵过后,两人开诚布公地交流了各自的想法。此后,双方和谐相处,再没有争吵。韦女士说,家婆把她当成女儿,平时会帮忙做家务。每当她与丈夫吵架,家公家婆也都会帮忙说话。虽然婆媳在育儿观念上时有分歧,但只要双方互相包容、理解、沟通,生活在一起不是问题。

而韦女士的邻居邓女士说,一开始他们也和家公家婆一起住,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想和谐相处很难,无论是饮食习惯还是育儿观念都有很大差别,很容易产生分歧。最后,邓女士和丈夫存钱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与家公家婆分开住。邓女士说,他们与婆家住得比较近,可以一周去看望一次。目前来看,距离产生美。

市民黄连莹和丈夫工作比较忙,女儿还没上幼儿园,家公家婆来到南宁帮忙带孩子。黄连莹说,等女儿上幼儿园后,两位老人将回到乡下老家,以后也不会送养老院,要么黄女士夫妻两人养,要么他们自己过自己的生活。

在记者的调查中,有六成市民表示,自己与老人相处的问题在于因时代和思想不同而产生代沟。他们希望能与老人分开住,在老人生活不便需要照顾时再一起居住,或者送往养老院由专人护理,或由保姆代为照顾,经常看望,并给予生活费。

■相关链接

日前,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KuRunData中国在线调研,进行了一项“重阳节,您回家看望父母了吗?”的调查。总体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者选择回家陪伴父母;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是,“保重啊,多多注意身体健康”。29.7%的受访者说,只要有空,就会回家看看;67.4%的受访者认为,倾听,是对父母最好的陪伴;73.2%的受访者最担心父母身体不舒服没人照顾。

新闻推荐

金秋招聘月3000多个岗位虚位以待

许多求职者冒雨来到友爱广场招聘会现场。南国早报记者刘冬莲摄招聘求职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刘冬莲)10月15日,广西2018年金秋...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