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东博会变化 分享盛会的精彩

南宁日报 2018-09-12 21:39 大字

Tonny(右三)的品酒屋开业时,朋友们前来助阵。(受访者供图)李泰增在华南城泰国Sabai乳胶工厂店铺向店员了解销售情况。 吴子贤摄2014年9月,周家志作为摄影记者在会展中心采访布展情况。

(受访者供图)吴玲(左)和韦钰芳子在参加志愿者培训。(受访者供图)韦莹萱生活照。(受访者供图)站务员林思斯在为不会买地铁票的乘客购票。(受访者供图)

历经15年的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南宁渠道”作用日益凸显。每年的“两会”期间,客商云集邕城共赴盛会、共话发展,志愿者、媒体记者等一大批一线工作者们默默奉献,他们用心用情服务“两会”,见证着南宁“两会”的精彩变化,本版将分享他们与东盟博览会的小故事,让你从中感受南宁发展的点滴。

客商篇

关键词

收获

●人物: 马来西亚葡萄酒商人Tonny Tong 汤贵汶

2013年,Tonny来到南宁,第一次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当时只是考察市场,所以想通过东博会寻找商机。

“当时很惊讶,这样一个面对东盟的国际型展会是我之前在马来西亚没有感受过的,也是从参加东博会开始,我发现了这里的巨大商机。之后的每一年我都参加,不过都是以贵宾、观众等身份参加。”Tonny说。

Tonny告诉记者,来南宁是因为妻子是南宁人,他是一个南宁女婿。“南宁是我收获爱情的地方,东盟博览会是我找到商机的地方。”

回忆刚开始来南宁创业的那两年,Tonny颇有感慨。因为文化上的差异,事业上经常碰壁,好在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我第一次走进葡萄酒领域,是因为一个澳大利亚籍叔叔的鼓励帮助,我开始经营葡萄酒。”Tonny特别提到老友粉,他说:“老友粉加了酸笋,闻起来酸臭酸臭的,没想到越吃越好吃,我现在已经爱上它了,离开南宁几天都会很想念老友粉的味道。”

2016年,Tonny的葡萄酒小店开业了。店铺的招牌就是Tonny本人的一个卡通画像。

“刚开始来店里的人很少,后来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个从英国皇家庄园回来的御厨‘小熊叔叔\’,他邀请我加入一个叫英伦阳光俱乐部的群,在里面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开始尝试与餐厅合作举办一些葡萄酒品鉴会。”Tonny回忆道,在他的努力下,小店举办的品鉴会越来越成功,从之前召集10个人都困难,到现在每个月举办两次,每次都不低于20人。“经营葡萄酒店,我的初衷是推广葡萄酒的文化理念。”

目前,Tonny持有英国WSET高级认证、法国干邑协会颁发的白兰地认证与威士忌国际认证。2018年他还获得了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评委、意大利葡萄酒中国推广使者、中国环球葡萄酒及烈酒大奖评委等资格证书或认证,所以他不仅是葡萄酒商人,还是葡萄酒讲师与评委。

“东博会让我收获很多,比如商机、朋友等。”在寻到商机的同时,Tonny更惊讶于东博会给南宁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潜力。“我目睹了南宁的高速发展,如高铁开通,地铁1号、2号线开通,等等。”在Tonny的带动下,他的妹妹汤慧怡也到广西医科大学求学。

Tonny告诉记者,他认为南宁是一个热情开放、美丽包容的城市。希望有更多的国际友人可以来到南宁,感受这里的生活和商机。祝东博会越做做大,未来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

关键词

变化

●人物: 泰国Sabai乳胶工厂市场经理 Jamvoen cheewin chalermchat(李泰增)

2004年,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时,李泰增初次来到南宁。

“那时候我还在上学,做兼职时,跟着老板来南宁参展。当时就拿到一个小展位,展销泰国的日化及小工艺品。主要目的是推广,了解市场情况。来南宁之前,想象中它是个偏远城市。”李泰增说。

来到南宁后,李增泰觉得这个城市很不错,“环境优美,人也热情。在这里坐车、吃饭、住酒店、逛商场,只要向路人问路,大家都热情地带路”。

2007年,李泰增第二次参加东盟博览会,与上次不同的是,他积累了经验,展销的品种更偏向于本土畅销的产品,种类也更加丰富。“产品基本上都挺好卖的,顾客很喜欢。”这一年李泰增不仅带来了泰国日化产品,还带来了泰国的高山茶。“感觉顾客购买力更强了,客流量也增多了。我在南宁的朋友都是通过东盟博览会这个平台认识的。”

2015年,李泰增再次参加东博会,他已经不再展销泰国日化产品,而是转向乳胶产品。“当时乳胶枕对顾客来说比较新鲜,一个850元卖得特别好,几天卖了130多个,带来的货都售罄了。”李泰增说,“2017年卖得更多,卖了1000多个,供不应求。”

李泰增告诉记者,参加展会最大的收获就是目睹了南宁的迅猛发展。“10多年的时间里,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周围高楼林立,交通四通八达。”

在南宁,李泰增还经常跟朋友坐地铁去朝阳广场、万象城、动物园逛,品尝南宁的特色美食,感受独特的壮乡文化。

2018年,李泰增是作为一名市场经理来参加东博会的。“今年的目标是争取卖2000多个乳胶枕,同时也要借助东博会的平台,拓展产品销售范围,寻找全国代理商。”

市民篇

关键词

参与

●人物: 平面设计师游茵

“嗨,你好,我可以跟你合个影吗?”2013年第十届东博会期间,南宁市民游茵逛遍了展馆,每当看到手持相机认真观展拍照的外国友人时,她总忍不住走上前去攀谈,留下一张合照。

观展的外国友人虽然中文程度不一,但总能表达出善意。“他们基本都能听懂中文,然后回应一个暖暖的笑容。”游茵忍不住笑起来,不太会主动和陌生人交谈的她,在东博会上却有忍不住的兴奋。

“一边逛一边吃,淘一淘新奇的小东西。”每次参加东博会对游茵来说就是一趟简装版东盟国家游,东盟国家的小吃、精美的产品都让游茵爱不释手。别样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着游茵,一颗向往探索的种子在她心中默默发芽。

东博会开展时,游茵是观展人潮中一名普通的游客,但在开展前,她和她的伙伴是整个会展中心的主角。从2013年到2015年,游茵是负责东博会期间展厅、展位平面设计的工作人员,会展中心的路牌、旗杆、广告牌等都有她一份贡献。入场布展、核对画布数量、检查仪器,有时到凌晨一两点才能休息,而在她记忆里仍是“紧张工作后享受工作餐的美味,工作完游览各个展馆的惬意”。

3年间,每一次做东博会展厅、展位的设计时,游茵总是融入自己的奇思妙想,就像打扮自己一样,装扮着这些展厅。她说,在东博会展馆里出现的东盟国家商品陆续出现在国内的超市里,连县城里都能买到泰国、越南、老挝的商品,而中国的商品也在外国友人的赞赏声中走出国门。

虽然现在已经不再做东博会展厅的设计了,游茵却留恋着在东博会工作和观展的时光,她一直关注东博会的变化,“今年得去东博会逛一逛,看看展馆设计,重新体验东博会的别样精彩。”今年底,游茵计划完成去泰国游玩的小目标,完成发端于东博会的异域情思。

关键词

见证

●人物: 研究生唐婉婉

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唐婉婉每年都以不同的身份在东博会留下身影,用不同的视角见证东博会的精彩,感受城市的发展变化。

2015年是唐婉婉第一次走近东博会。“我在南宁读大学,有这么好的平台见识东盟国家的文化和产品,当然不能放过。”唐婉婉几乎逛遍了每一个展馆。参观展馆途中,唐婉婉注意到了一个约70岁的老人,“他一直站在楼梯附近给游客指路”。唐婉婉和老人交谈,原来这个退休老人几乎每年都参加东博会,对会展中心的路线烂熟于心,以前是为了看展,如今却只想在这里帮其他游客指路,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老人家通过观察每年东博会的变化,从点滴中感受整个城市和国家的发展变化。”唐婉婉看到了这位老人对东博会的感情而深深触动,也是那时,她与东博会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2016年,唐婉婉成为东博会的一名志愿者,看到了为东博会成功举办而默默付出的幕后人员。这一次,她亲历了东博会展馆布展的全过程,从一个空荡荡的展厅到别具特色的布置,她看到了工作人员不分昼夜的付出,也感受到了大家都在全力以赴让东博会变得更好的决心。

和游客不同,作为一名志愿者的唐婉婉每天关注点都是在客商与游客间的交流,收集分析其中的亮点信息。听到游客们夸赞东博会,唐婉婉感到很自豪。

2017年,唐婉婉进入媒体实习,恰逢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举办,她被派往会场采访。“那段时间我基本去过每个会场,参加各类重要会议报道,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是如何通过这个展会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

在采访的日子里,唐婉婉接触了很多与东博会有关的不同职业的人。“为了采访到东博会期间出租车司机的工作状态,我和他们一起吃饭闲聊,一起在规定地点等待客人。”唐婉婉说,城市的发展变化不仅能从会议场馆里感受到,更能在这个城市的普通一员中发现。

从体验者到参与者,再到见证者,唐婉婉从不同的视角发现了不一样的东博会,对她而言,这3年看到的更多是东博会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精彩变化。

媒体篇

关键词

记录

●人物: 退休摄影记者周家志

花开三度,经过升级改造后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朱槿花清丽雅致,从中轴线上望去,新展馆的曲面犹如两片新叶绽放,与朱槿花前后呼应,好一个花繁叶茂的场景……8月,“两会”主会场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改扩建工程竣工,周家志用无人机航拍定格下了这美丽的瞬间。

“我一直密切关注市政工程建设进度,用镜头记录发展中的城市景观,拍摄南宁飞速发展的瞬间,每当翻出这些照片,城市的变化展现在眼前,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周家志说。在报社做摄影记者23年,他记录下了南宁的历史光影。

纸媒有两只手,一只是文字,一只是图片。周家志用镜头的语言,展现了会展中心每一次的变化,2001年一期工程破土动工,2005年二期工程投入使用,2018年三期工程扩建改造……会展中心从一座荒芜的山坡,变成如今南宁市的地标建筑。他用手中的相机,将南宁发展影像呈现在新闻纸上。

回忆起2004年参加第一届东盟博览会的情景,周家志记忆犹新:“第一届开幕式会场设在室外,盛况空前,东盟各国重要领导人都来了,现场展示了广西八桂田园生产的大南瓜和彩色蚕茧,还有很多来自东南亚各国的特色商品,人头攒动,非常热闹。”

摄影记者要选取新闻现场最新鲜、最生动的画面来传达给受众。随着东博会展会数量逐年增加,会展规模逐年扩大,南宁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东盟博览会使南宁走向了世界,对外经贸和交流更加密切,我镜头记录下的照片越来越多。”周家志说。为了避免千篇一律的拍摄模式,每参加一届东博会,他都会尽量选择不同角度去拍摄。“在拍摄前,我会构思好拍摄内容,要求心中有数。比如这次拍摄客商洽谈、商品介绍、观众选购等场面,同时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喜欢看什么,尽量拍摄一些有内容的照片,拍到独特的视角。”只有细致的观察现场,快速地按下快门,才能定格出最真实、最有视觉冲击力的经典瞬间,拍出让给读者身临其境的图片。

“我现在退休了,但是依然关注东博会,有机会希望能记录下更好的照片。”周家志说。

关键词

视角

●人物: 新媒体编辑姚荛

手机采集视频,手握着自拍杆,戴着耳机收音,穿梭在各个活动现场,为网友报道实时新闻……是记者、是编导、是播音员也是主持人,这就是新媒体编辑姚荛的直播工作日常。去年东博会期间,她服务于南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东盟博览会是南宁的盛会,随着东博会影响力扩大,东博会更受关注,关注的角度也更加多元化。我是一名新媒体编辑,想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宣传南宁和东博会的盛况。”姚荛说。网络直播早已不是新鲜事,尝试在活动期间做网络直播,可以让东博会吸引到更多的目光,向观众展示东盟各国的魅力,她把想法和同事商量,大家都觉得直播东博会是一个不错的选题。“我把直播的内容定为3个部分:志愿者工作、主题国风采、东博会现场。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东博会的志愿者都是来自南宁市各大高校的学生,通过他们的视角做直播,节目会更加生动。直播时间选在东博会公众开放日前一天,可以提前向大家介绍东博会,做逛展攻略。”姚荛说。去年东盟博览会上,陈致廷、安洋等4名志愿者担任小主播,无论是场馆里的小伙伴,还是丰富有趣的东南亚产品,都一一记录在他们的镜头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表演,吸引了无数参会嘉宾驻足观看;展会现场买家采购如火如荼地进行,场面热闹非凡;志愿者吴雪用流利的外语,热情地向客人介绍南宁的风土人情,她风趣的谈吐让客人开怀大笑;在通讯信息部,志愿者认真地开展翻译工作,已经一个上午没有休息……在融媒体时代,记者手中的笔换成了直播镜头,一如既往地传递有内容的声音,姚荛所服务的南宁市共青团微博账号获得了新浪广西颁发的“2017年两会期间最活跃博主”称号。

“我非常期待今年的东博会,希望能有机会到现场做新闻报道。”姚荛说。如何把新闻现场变得更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新闻点更加鲜明,是每一个热爱新媒体的编辑经常思考的问题。“在工作中,我时刻提醒自己,新媒体编辑变的是新的视角,不变的是新闻一如既往的关怀和温度。”

志愿者篇

关键词

使命感

●人物: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四学生韦钰芳子吴玲

韦钰芳子、吴玲是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四的学生,今年她们成为东盟博览会志愿者。

9月4日上午,来自9所驻邕高校的1775名志愿者齐聚广西民族大学,展开志愿者培训暨上岗仪式。芳子、吴玲认真做培训笔记,为今年东博会的志愿服务做准备。

吴玲从大一开始便参与东博会志愿服务,对她来说,每一年的经历都不一样,今年她将是农业厅部长论坛中接待及翻译中的一员。第一年加入东博会志愿者行列的时候,吴玲被分配到荔园山庄做翻译工作。

韦钰芳子2016年参与了“两会”志愿服务,2017年时由于岗位取消没能参与,今年她再次报名,成为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对2016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芳子印象深刻,当时她的工作是为参展商接机,这项工作有她想不到的复杂。一位来自越南的参展商由于与朋友聊天,找不到自己的团队,其找到了芳子,了解情况后芳子立即与旅行社的负责人联系,为这位参展商安排坐上下一辆前往酒店的大巴。

为了了解更多国家的英语发音,做好志愿工作,在平时上课中,她们两人会特别注意区分东南亚国家的英语发音,临近东博会这段期间,芳子和吴玲便时常在网络上观看一些发音教学视频,做足了准备功课,以期给前来南宁参展的国际友人更多的帮助。

“虽然做的都是小事,内心却满足而幸福。这身志愿者衣服给了我们一种使命感,不论志愿者是什么岗位,前来参加东博会的参展商或者市民有疑问,便会找到我们寻求帮助。”东博会对于她俩来说,就是一个学习以及充实自己的过程。

关键词

成就感

●人物: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大三留学生韦莹萱

“我从2016年便是东博会志愿者,不参加的话,总感觉每年的9月少了点什么。”

韦莹萱,一名英国留学生,目前就读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2016年高考完后便开始留意东博会志愿者招募。韦莹萱的小姨以前是俄语教师,在民歌节的时候会带一些演出团,受到小姨影响,韦莹萱从小每年都会去看民歌节演出,看小姨为演出团做翻译,耳濡目染,她对此产生了兴趣。小姨鼓励她成年后可以去试试做志愿者,于是,韦莹萱在成年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与“家门口”的东博会。

第13届东博会时韦莹萱是在通讯信息部做线上问答的工作,后来进入场馆讲解。朱槿花厅比较大,为了给客商做讲解,韦莹萱把朱槿花厅每一个场馆的情况都熟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加深了对东博会的了解。她说:“我会珍惜做志愿者的机会。去年做后台翻译的时候,有一位印度尼西亚演员低血糖需要吃药,演出即将开始,由于他给的是处方药,附近的药店没有,于是便帮他买了热巧克力缓解,后来他慢慢恢复了,演出也顺利进行。做志愿者的时候,很多得到帮助的外国友人会很热情地跟我说‘谢谢\’,还对我竖起大拇指。付出得到回应,我的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有一次在机场高速看到沿途设置的东盟十国标志和国旗,我感受到东博会越做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也让我看到东博会架起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交流的桥梁,而南宁作为东博会永久举办地,国际化的脚步在不断加快。”

今年,韦莹萱通过团市委的招募,将作为外商接待的随团翻译参与东博会,她说:“‘家门口的国际盛宴\’,我怎能缺席。”

关键词

用心

●人物: 地铁站务员林思斯

“请您往这边购票”“婴儿车可以从这边专用通道走”……地铁1号线会展中心站里,站务员林思斯正在工作。

东博会期间,地铁1号线会展中心站成为焦点,林思斯为众多游客、外商引路、疏导,引导其购票。2016年8月地铁1号线开通,一个月后就赶上了东博会,当时林思斯还是跟岗学员,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我能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东博会中来,也能感受到东博会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谈起与东博会志愿者的渊源,林思斯说,她曾经得到过东博会志愿者的帮助,所以自己在东博会期间服务城市站点的时候也会格外用心。

林思斯在2010年就与东博会有交集,那时候她还是学生,与同学一起去逛展。在迷宫一样的展会里,林思斯迷路了,这时候就有志愿者主动上前来提供帮助。

成为站务员后,东博会期间林思斯便在出口处引导排队购票的人员,“一天之内就有30次被问到会展中心在哪里,我耐心讲解,为他们引导。东博会期间,会展中心的客流比往常多了几倍,有时候身上携带的扩音器没有电了就全靠嗓门。有一次几个外国客商来问路,我耐心解答,他们激动地连声道谢,我觉得很有满足感”。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吴子贤见习记者史梦婷罗小夏胡明峰

新闻推荐

关爱教师眼健康 爱尔眼科探望白内障术后老教师

老师常被我们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不少老师年轻时在讲台上不辞辛劳,退休了却因为白内障等眼病而不能安享晚年。...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