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走进南宁警察博物馆 看古人记录 警惕“白色幽灵”

南宁晚报 2018-06-23 08:37 大字

南宁早期的禁毒照片本报记者 宋延康摄

南宁“禁毒史”有多长?新型毒品危害都知道么?哪些涉毒案件让警官们记忆深刻? “6·26”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带您走进南宁警察博物馆,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份份控诉,揭开隐藏在我们身边的“白色幽灵”真面目。

南宁禁烟运动

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

毒品是噬人躯体、夺人灵魂的“白色幽灵”。从南宁警方收集的历史史料可知,清朝末年,走私鸦片从越南、缅甸、云南、贵州等地进入南宁,烟毒商贩以经商为名,暗地贩卖烟毒,还组织烟帮,公开押运毒品毒害民众。

随着走私鸦片的蔓延,人们也日益认识到鸦片的危害。在警察历史陈列馆的展柜内,一份特别的遗嘱引人注目。由于儿子吸鸦片成瘾不能自拔,父亲痛心之余立下遗嘱,将财产直接留给了孙子。清朝末年,阳明书院的青年学子在科举考试中,将所见所闻所想,写成文章《鸦片害人说》,以示禁毒决心。

展柜中成列着当时的禁毒宣传读物、禁毒宣传画、戒鸦片药品商标等。1912年,南宁军警、海关联合,在市内商店客栈收缴价值2万两白银的鸦片,并公开销毁,此后南宁又数次集中销毁鸦片。

毒品危害不浅

南宁警方坚持有毒必肃

南宁警方介绍,解放后部分烟商仍进行贩毒,经上世纪50年代开展的禁毒运动,依法严惩了一批大烟毒犯,南宁烟毒已销声匿迹。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上的贩毒活动猖獗,贩毒集团利用改革开放政策之机不断向我国渗透,致使南宁市早已消除了的毒品祸害沉渣泛起,死灰复燃,贩毒案件不断上升。从1987年南宁发现首例吸毒至1992年底,全市吸毒者有495人。

南宁警方坚持有毒必肃。1997年9月,某药厂帮助境外加工摇头丸,南宁警方收到线索,对药厂展开侦查,成功提取药剂残留物,由此破获全国第一起境内制造摇头丸案件。经查,该厂从副厂长到车间主任、工人明知是毒品,却为利益所驱冒险加工。

以身试毒,结果必是害人害己。欧某某成长在父母吸毒的家庭中。15岁欧某某辍学并开始吸毒。2001年,其因毒瘾发作,连续注射两针毒品致死。其母服刑,得知儿子的死讯,悲痛欲绝写下忏悔。

近年来,南宁警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打击专项行动,破获了一批制、贩毒案件,依法逮捕涉毒犯罪嫌疑人近2000名,缴获各种毒品2500多千克。在警察历史陈列馆中,缴获的非法枪支、管制刀具、毒品和藏毒、制毒工具等,展示了警方与毒品战斗到底的决心。

新型毒品出没

外表光彩实际危害巨大

在南宁市公安局的安全教育馆中,专门辟出一大专题,展现毒品的危害。“咔哇潮饮”“浴盐”“迷幻蘑菇”“邮票”“鳄鱼”等等,这些名词都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名叫新型毒品。新型毒品又叫人工化学合成毒品,它们虽外表光彩,有的就像彩色糖果,但实际危害巨大。

比如咔哇潮饮,其曾是非常流行的饮料,在夜店甚至购物网站上都有销售,其饮用后会使人短暂失去记忆和抵抗力,很快失去意识、昏迷甚至死亡。新型毒品“浴盐”,在大剂量注射后,可能会因发疯而死,也被称为“丧尸药”。

在展柜中,人在吸食新型毒品“鳄鱼”后果,则让人不寒而栗。在吸食该毒品后,人体皮肤会慢慢坏死,一开始看起来就像是“鳄鱼皮”,随着剂量的增加,吸毒者会眼睁睁地看到自己肌肉腐烂坏死,露出白骨,轻者两三年内死亡,重者不到一年就毙命。

南宁警方提醒,吸毒是一条不归路。毒品严重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同时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各类恶性疾病,危及生命。据统计,吸毒者中有超过20%以上感染艾滋病,吸毒人群的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群短10至15年,死亡率是正常人的40倍。

在安全教育馆中,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个案例,可以有更深刻的直观感受。通过全身血液循环模型,清晰地看到吸毒后,毒品侵蚀身体的各个器官过程。在它旁边,参观者可通过吸毒“变脸”系统,看到若干年后,若身染毒瘾的脸部变化。

新闻推荐

铺面前围起电动自行车“车库”

店铺拉出电线到围栏充电。围栏式“电动车车库”。记者在线南国早报记者何定坚文/图读者反映:在南宁市明秀东路柠檬宿小区...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