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游昆明为是楼□黄汉儒

右江日报 2018-06-15 10:15 大字

读书有犯糊涂的时候,以前总把“念兹在兹”,误以为是地方语言,对于它的意思也不甚明了,直到有一天忍不住了,才去查个究竟。这才明白,此语就是念念不忘的意思,而且也不是地方语言,正儿八经出自四书五经当中的《尚书》。好有古味啊!这下记牢了。不但如此,弄通之后还学以致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加以引用。

干过新闻工作,对它念兹在兹,干过史志工作,对它念兹在兹,小时候干过农活放过牛,对它念兹在兹,甚至去哪个地方旅游过,也对那地方念兹在兹,比如说昆明。

第一次去昆明旅游,是南宁至昆明开通旅客列车那一年。游览观光是目的之一,但个人为南昆铁路开通旅客列车感到兴奋,为之雀跃,为之庆祝也是初衷。没有到过的地方,自然企求饱览,于是,去程特地买了慢车票,沿途走走停停,美景徐徐过目,尽兴到物我两忘。那一次旅行,主要是体验昆明的“春城”味道,七八月份的光景,在百色热得像蒸桑拿。带着这样的习惯上路,到了昆明,便有了习惯断层的体验,刚下火车,即在火车站附近,找一家看上去挺气派的酒店入住。

放下行李,就先打开房灯、电视,预先检查一遍,免得到了用时发现问题带来不便。一一操作的同时,发现房间里没有空调,自忖也许是酒店为了节约成本,不装空调的吧。那就退而求其次,找电风扇。在20多年前,若是装不起空调,置办一台电风扇消暑纳凉,这能力是普通家庭都具备的。于是又循此思路在房间里找电风扇,客房的旮旮旯旯都找了,就是找不着电风扇,情急之下,打电话到服务台询问:没有调温纳凉的家电,晚上怎么过?是否给我们换个房?服务员答:空调电扇这些东西都没有的,所有客房都一样,因为用不着!这么与昆明亲密接触,才恍然大悟,原来地域差异导致的文化差异是如此的微妙!这一程得把行为方式转到无空调无电扇模式了。

带着文化差异引起的好奇,去了路南石林,去了苍山洱海和昆明西山、园博园,最后想去看重头戏——滇池大观楼。跟导游打听行走路线,她却道大观楼闭馆整修,不接待游客。兜头一个打击,不免有些扫兴,原本是冲着大观楼的长联来的,扑空之后,我对滇池和大观楼,又是20余年的念兹在兹了。

今年春节假期,初三一过,我又重拾旧念,和家人一起,来了一个新时代的新出行,从百色坐动车去昆明。早上八九点出发,中午过一点就可以喂滇池的海鸥了。

这次昆明游,心里暗暗决定,非登大观楼不可。但是,时间要安排足够,不能再作走马观花。于是初下火车,就先搭了辆出租车,由出租车带往滇池喂海鸥的景点。那是一处长达几公里的连绵湖堤,在艳阳的高照之下,人流车流滚滚不绝,像极了《清明上河图》的现代版。往湖面望去,白白的海鸥密密麻麻,都忙忙碌碌地往岸边飞,瞅准机会,啄食游客手中的诱饵,那是商业摄影师兜揽生意掰给游客的。鸟儿们不知就里,大胆地啄向高高扬起的人手,被摄影师拍成了一张张美图。

李清照《如梦令》词云: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描绘的是日暮兴尽乘归舟,误入莲丛,转来转去,惊飞一滩鸥鸟的活泼图景。看着眼前的人鸟欢娱,不禁心生感慨,女词人说的是人和舟子惊起一滩鸥鹭,可滇池的一滩鸥鹭却正好相反,不是人惊起的,倒反是人被它们的放肆惊倒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什么比这情景更能妙言其趣了。

看海鸥喂海鸥是我二游昆明的“序幕”,是我平生见到最多鸟类的一次经历,因此,很高的满意度让我当晚过了一个甜美的“昆明春宵”。

次日中午,云贵高原的天依旧是晴空万里,冬季的日子也无多少寒意。我一人径直前往昆明西郊,想不受任何熟人打扰地饱览大观公园,登临那座心目中的文化圣殿,去拜读它的一砖一瓦,一文一字。入得公园,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过扑棱翻飞的鸥阵,来到面水而立的大观楼前。

细细打量,大观楼楼高三层,二楼檐下挂着“拔浪千层”的匾额,一楼正门的门楣上,金色的“大观楼”三字楷书楼名,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大门两侧则是蓝底黄字的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上联之后加注解“昆明孙髯翁先生旧句”,下联之后也加注解“光绪十四年戊子春正月二日西林岑毓英重立”。楹联的文采飞扬,以我的才力,怎么评论都是狗尾续貂,只有默默赏读的份!据说联里描绘的景物多达30处,而这些景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光对这30处景物在脑子里过一遍,也要好长时间才消受得了。抬步上楼,大观楼里的故事更是让你喜出望外。楼体修筑的故事,撰联人孙髯翁的故事,咸丰皇帝题匾的故事,书家刊刻楹联的故事,古代文人墨客和董必武、陈毅、郭沫若登楼赋诗的故事,大音乐家聂耳登楼拉小提琴的故事,都是大观楼高名远扬的有力诠释。

说到长联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郭沫若夸它是“长楹犹在壁,巨笔信如椽”。大诗人舍得如此夸赞,我辈夫复何言?如果说我的惊奇到此为止,那还不算什么,振聋发聩的是,文章大家、诗词圣手、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在一九五八年三月读到此联时做的评语:“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把对长楹的评价推向了顶峰。

品读着这些评价,再看看楼上挂着的领袖伏案披阅的照片,才知道什么是文化的力量,才知道长楹的美名果真名副其实,所誉非空!确实,这股从历史深处奔来,至今愈发磅礴的文化力量,今后还要震撼无数人。但是,这都是太大的话题,我所关心的是,与这股文化力量有关的一个百色西林人,清朝云贵总督岑毓英。岑毓英虽说是靠“军功”立世——1985年统帅滇军在越南打败法军,但他也是应过试的读书人,要不就不会有1888年命人重修大观楼,又刊刻长楹于其上的儒雅作为。他的作为,使大观楼得以赓续文脉,传承力量,生生不息。

我之所以对大观楼念兹在兹,若要解释原因,则其吸引力在于,早年偶尔听人家说,岑毓英与它有些渊源关系,因此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今番实地一游,知道事情原委,来龙去脉,如愿以偿之余,还约略有些自豪。那是因为我历来对百色的文化,除了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之外,有些“妄自菲薄”。

当我在楼上如饮佳酿,如醉如痴地搜罗大观楼的珍闻美谈之时,窗外的美景也展开了它撩人的画面,碧波荡漾的湖面,艳阳下纷飞的海鸥,络绎不绝的红男绿女……湖光山色、飞鸟游人同框,显得是那般的亲近。倚窗向东,望着百色的方向,想起了岑毓英的文化情怀、重立楼楹的雅为和不忘在题款中加上“西林”二字的家乡情怀,刹那间又变得有些“妄自尊大”起来。大观楼这个文化景观,作为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齐名的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不知吸引多少游客。每一天,每个游人,在跨进这个门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孙髯翁的名头,看到“西林岑毓英”这几个字。凭此,作为百色人,有些自豪,增点底气,应该不算妄自尊大的!

新闻推荐

舞蹈编导人才 结业汇报演出精彩纷呈

地域特色舞蹈精彩迷人本报记者李宗文摄本报讯(记者李宗文)展现培训成果,汇演创意无限。14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