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秀美邕江”初露芳容

当代生活报 2018-05-18 18:31 大字

江南亭子一带的江畔秀丽开阔 江北永和桥一带景观 柳沙新景 曾经的邕江水上人家(摄于2012年)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可以看到江滨路的雏形。(资料图片) 1921年的南宁洋关码头(资料图片) 1973年的邕江宾馆,从远处可以看到邕江两岸。(资料图片)

■当代生活报记者 梁如雪/文 徐天保/图

核心提示

“以前这一片,没有什么景色可言的。我们居住在这里好多年,看到的都是道路很泥泞、到处都是污水横流的样子。”昨日下午,南宁市的王女士带着她的外孙女,在凌铁大桥一带的邕江岸边漫步。在她的指引下放眼望去,她所说的以前那片卫生死角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步道纵贯交错、处处绿地鲜花的景观工程。

这些沿岸美景得益于凌铁大桥至白沙大桥段的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不止如此,如今的邕江两岸自高空俯瞰下来,很多曾经坑坑洼洼的滩涂荒地都已经完成蜕变。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条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溯源

邕江临江居民多为“官N代”

对于世代生活在南宁这座城市的人们来说,邕江是一把不可或缺的“记忆钥匙”,每个人的成长与生活,都与这条母亲河密不可分。在《旧唐书·地理志》中,邕江被称为“温水”,是龙母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最近几十年来,人们陆续从邕江中出土了不少古文物,众多的考古发现为这样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命题提供了现实依据:邕江不仅是南宁人的母亲河,也是南宁人的文物宝库。2010年,南宁市民李先生从邕江上游三江口的渔民家淘到一把呈深灰色的刀具,经广西考古研究院专家考证后确认其名称为戈,产于战国或是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些文物也向我们展示了古代金戈铁马、兵戎相见的惨烈场面,更留给我们关于邕江流域历史文化无限的想象空间。据考证,如今我们所熟悉的南湖,在古时其实是南宁最早、最宏大的水利分洪工程。

到了明朝以后,邕江沿岸人流密集,很多南宁下廓街(现江北大道临江街的一小段)、临江街的居民都是明代官吏的后裔,这一带的居民也衍生出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南宁官话”。

变迁

水上人家曾是一道文化景观

上个世纪以来,在邕江两岸边上曾经生活着一群人,他们以船为家、以船为生,这些人被称为“水上人家”。在邕江边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刘叔说,从他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在船上生活,他的父亲、父亲的父亲,也都是在船上度过一辈子的。

这些住在江上的人主要以打鱼、捞螺为生。很多老南宁人仍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每天上下班途经邕江大桥时,放眼望向邕江沿线两岸,一排排的木船挨挨挤挤,特别是到了傍晚时分,船上掌灯停靠,可说是南宁一处特别的文化景观。不过,这些水上人家经年累月在江里打捞的生活方式,不仅给邕江水生态、两岸环境、市容市貌带来不良影响,其贫苦生活也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民生难题。

2012年底,为了治理邕江两岸环境,南宁市逐步启动“水上人家”搬迁工作,全市邕江整治范围从石埠三津渡口到三岸大桥河道。到2016年之后,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大多数船民住进了政府提供的陆上安置房。邕江边这道曾经的“风景线”消失在了市民的视野之中。

今貌

滩涂荒地蜕变滨水美景带

历经多次变迁,如今的邕江两岸究竟是什么模样?记者对民生广场、柳沙半岛、凌铁大桥一带进行了走访。在邕江一桥畅游阁一带可以看到,两岸浮船已经不见踪迹,周边居民私挖菜地而导致的河岸坑洼不平的景象,也基本被绿化带取代。在大坑口一带,一位出门散步的市民正在观赏江边的绿化工程:“我每天都要来江边看看。以前这里是个停车场,现在正在改建成江边的绿化带,很期待它完工后的样子。”

自2012年,南宁市委、市政府启动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至今,南宁“百里秀美邕江”已经初见成效。现在,在邕江南岸的桃源大桥至凌铁大桥段,你可以感受到颇有南宁特色的“平西情怀”,岸边建设了融合平话山歌和师公戏等民俗元素的平话怀古广场、师公戏小剧场、平话剧场;而站在柳沙公园较高处远望,又可看到邕江岸边的贝丘文化景墙、“和谐之门”等景观。真的是不看不知道,邕江两岸如今已经美成了这个样子。

新闻推荐

楼顶变成“废物场” 大风来时很危险

富达花园小区6栋楼顶堆放的废旧木材和沙发。南国早报记者程浩楠摄火炬路金达花园小区某栋楼顶堆放有不少大件废家具。南...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