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歌传情以舞会友 多彩民俗大放异彩

南宁日报 2018-04-23 06:37 大字

青少年唱山歌,传承民族文化。 蟠龙社区举办首届“三月三”歌圩文化节,居民体验传统民族文化。 (本文图片由谢蒙龙摄)

本报记者 何任朗

动听的嘹啰山歌唱起来,热烈的民族舞蹈跳起来,美味的传统小吃端上来……4月12日,良庆区蟠龙社区举办首届“三月三”歌圩文化节,为居民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这是该城区多姿多彩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一个片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良庆区积极保护民族民俗文化瑰宝,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各种民族民俗精品歌舞节目层出不穷,走上舞台,走进百姓生活,以歌传情,以舞会友,大放异彩,绘就一张张生动的民族民俗文化“名片”,展现出新良庆文化繁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美好景象。

以歌会友 引八方客

传统文化的传承,为现代城市建设增添了新的色彩。

良庆区拥有多种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良庆镇缸瓦窑村的“香火龙”,南晓镇的“斑鸠舞”“香火球”,以及那马镇、大塘镇等乡镇的壮族嘹啰山歌、采茶舞、舞龙狮等。

2013年5月,良庆区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嘹啰山歌之乡”称号,打造出第一张以“中国”冠名的国家级文化名片。2016年,该城区又被自治区文联评为“广西特色文艺之乡”。从2015年开始,该城区每年都举行中国嘹啰山歌之乡·良庆区民俗文化旅游节,以城区节庆的形式,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区域文化品牌建设。

宁可三日不吃肉,不能三日不唱歌。良庆壮族嘹啰山歌源自良庆区壮族村寨曾经流行的一种抛鸡选婿风俗,是壮族社会历史的反映,也是当地壮族民众“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的主要方式。如今,良庆壮族嘹啰山歌已成为一张响亮的地域“名片”,壮族嘹啰山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老一辈人几乎人人会唱山歌,南晓镇中心校、那马镇坛板坡小学等学校的师生人人会唱壮族嘹啰山歌,山歌得以传承。目前,该城区创建壮族嘹啰山歌队50多支、山歌传承基地10个,拥有山歌歌者1万多人。

因旋律优美、内容“接地气”,壮族嘹啰山歌成为良庆区各种重要节庆活动不可缺少的文化节目,展现深厚民族民俗文化底蕴,让民俗文化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里。

以舞迎宾 人人参与

有动听的山歌,当然还要配以动人的民族舞蹈。

钱鞭舞、斑鸠舞、“香火球”、香火龙舞、那马龙狮等“非遗”民俗舞蹈都可算是良庆区的特色。每逢佳节,当地民众踏着欢快的旋律,舞起优美的身姿,一辈传一辈,在不断地创新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

钱鞭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现在的南晓镇、大塘镇一带。舞蹈者手执两头串着铜钱的鞭子边唱边跳,伴随着音乐节奏敲打肩膀、手臂、腰间、大腿等身体部位,由于钱鞭上串有若干个铜钱,敲打时发出“嚓嚓”的响声,热闹喜庆。如今,新编的钱鞭舞融合了传统民族舞蹈的精华动作和现代舞动作,更具观赏性的同时,也便于民众参与。

还有该城区的香火龙舞,原为“火龙窑”点火前奏的庆典,自清代从广东佛山市的石湾镇传入缸瓦窑村,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缸瓦窑村近傍邕江,水路畅通。自清乾隆以来,这里盛产的陶瓷产品凭借水路远销各地,制陶业十分兴旺,被称为“缸瓦村”。舞“香火龙”时,穿圩过巷,“香火龙”在烟花爆竹和锣鼓声中激舞,耀目的火光,缭绕的烟雾,犹如龙腾云中,气氛热烈,场面壮观,让人难忘。

传统美食 百吃不厌

有人说,味道是最难以忘却的记忆。传统美食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一员。良庆脆皮扣肉、大塘芝麻鸭、南晓生态沙姜鸡、那陈豉油等传统美食是良庆区的“宝贝”,香味扑鼻,入口顿感香味充盈整个口腔,回味无穷。

良庆脆皮扣肉是南宁本土的特色菜,经传统工艺和独特方法秘制而成。当地脆皮扣肉吸收了粤味、港味的特点,又加入了壮族嗜酸的爱好,更突出了良庆的本土特色,选料上乘,色泽橙黄,皮薄酥脆,肉香味醇,酸甜甘美,肥而不腻,有健胃滋脾、怡神醒脑等功效,让人百吃不腻。

大塘芝麻鸭素有“南宁第一鸭”的美誉。大塘鸭皮薄肉嫩不肥腻,在烹饪时会散发出一股独特的香气。

走进该城区的社区,社区老人利用传统节日,手把手地指导孩子们手工制作传统糍粑、三角粽等传统美食,让社区居民在品尝美食中传承民俗文化。

新闻推荐

民俗文化活动上演 展现多彩南宁风情

活动现场上演精彩的太极拳表演本报记者李宗文摄本报讯(记者李宗文)舞龙舞狮、太极拳表演、八音吹奏、师公戏表演……民俗节目热闹上演。昨日,南宁首届盘古民俗文化节在柳沙河堤的盘古庙举行,众多市民...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