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唱了几十年,他越唱越有瘾
黄木养在公园里对山歌
■当代生活报记者 农芝/文 徐天保/图
核心提示
南宁市江南区沙井街道三津村村民黄木养这段时间一直很忙碌,为了村里的山歌队能在“壮族三月三”的各种演出中有精彩的表现,今年60岁的他肩负着召集队友们排练的重任。黄木养从小喜爱本土山歌,七八岁时就跟着父亲、伯父一起唱,只要村里有山歌比赛他都到场,边看边学,凡是唱过的山歌都忘不掉。十七八岁时,他就开始靠着唱山歌和师公戏自力更生。几十年过去了,黄木养依然在唱山歌,他已连续多年参加“壮族三月三”的表演活动,今年也不例外。
他从小跟着父辈学唱山歌
“在村头唱,在集市唱,在田野里唱,只要大家聚在一起,就开始唱。内容很多,形式也很多。”当记者见到黄木养时,他正和一群山歌爱好者在排练对唱。
三津村二队是平话人聚居区,传统文化在这里很受欢迎,其中平话山歌和师公戏因朗朗上口且形式多样、用途广泛而备受推崇。“消遣解闷、亲友聚会、感恩致谢、寿诞祝福、赞美生活、敬祖祭拜等,都唱山歌或师公戏,我七八岁时就跟着父亲和伯父学唱了,他们都是村里很厉害的唱师,经常有人请去帮唱。”黄木养说,请去帮唱有利是(酬劳),小时候父亲对他说,学会唱山歌和师公戏后,如果找不到工作,以后靠唱歌也能糊口。他从小耳濡目染、刻苦学唱,到十七八岁时,已经可以跟着长辈去“走江湖”了。
“哪里都去,本村的,邻村的,还有其他乡镇和县份的,只要人家邀请,我们就去。”黄木养说,本土传统文化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到了一些传统节日,村民再忙都要开台唱歌,所以做唱师很受尊重,收入也不错。
唱山歌
已成他生活的一部分
以前唱山歌、师公戏是为了养家糊口,如今唱山歌是一种爱好。黄木养说,几十年来,唱山歌已成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会唱山歌,他加入了平话山歌队,同时还是村民自发组织成立的艺术团副团长。
2014年,南宁市江南区被评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有关政府部门、民间艺人开始着力对本土山歌进行提升,让山歌更富有艺术性。以前想怎么唱就怎么唱,但现在有专人去研究,对平话山歌的形式进行总结分类,对内容进行创新,还编写成册,用文字记录下来,人人都能传唱。
今年76岁的黄焕金,是个土生土长的南宁人,他对平话山歌和师公戏非常痴迷,退休后访遍平话人聚居的地方,收集那些坊间流传的脍炙人口的山歌,并与时俱进地进行创作加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山歌歌本。现在他是黄木养所在艺术团的顾问。“有了山歌本,流传更方便,也更广。”黄木养说,每次排练,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口口相传,而是人手一份歌词。
山歌年年唱
他觉得今年很不同
近年来,本土山歌文化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自发组建的民间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刚开始参加‘壮族三月三\’在南宁民歌湖的表演时,来表演的人才有十几个,近两三年参与演出的人数逐年增多,去年有将近100人参加表演。”黄木养已连续多年参加“壮族三月三”的节庆活动,现场表演平话山歌朗诵、独唱、对唱、合唱等,每年感受都不一样。
最让黄木养印象深刻的是,现在山歌的内容与时俱进,比如今年他们排练的山歌,不仅融入“壮族三月三”的节日文化,还融入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等内容,通过山歌唱出壮族人民团结奋进,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据黄木养了解,今年在南宁民歌湖进行的“壮族三月三”山歌表演规模比往年都大,“来看的人肯定也比往年更多,所以我们很努力排练,争取把平话山歌唱得更响亮,更动听。”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阮晓莹通讯员郭超前杨巧娜)赶歌圩、品美食、看歌舞……4月17日,2018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江南区民俗歌圩等活动拉开帷幕。江南区是中国平话文化之乡,这里的“三月三”活动也独具...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