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闹春意

广西日报 2018-03-01 00:00 大字

黄珂

元宵节是“闹”出来的中国节,不闹,似乎就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元宵节了!闹元宵、闹花灯、闹花炮、闹花街……正月十五这一天,天气再冷,人们也必是热热闹闹地度过的,眼睛里、耳朵里、鼻腔里满满都是节日的色彩、节日的声音、节日的味道——春,在“闹”中就这么盎然而来。

长于河南新乡市,我从小受到这片黄土地上传统习俗的洗礼。最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四口一到元宵节,就会早早地等在闹元宵队伍必经的那条大马路边上。弟弟在父亲的脖颈上骑着龙头马,父亲一手扶着弟弟,另一只手则拉着母亲的一只手,我又紧紧地拉着母亲的另一只手,一家人就这么手牵着手,生怕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冲散。翘首盼望中,长长的闹元宵队伍终于走了过来,舞龙的、骑驴的、踩高跷的、划旱船的、扭秧歌的……浩浩荡荡,令人目不暇接。

印象最深的当属元宵节玩过的一种民间物件——琉璃咯嘣。乍眼望去,这是一种茶色的玻璃瓶,模样有些类似化学实验室里的容量瓶,肚子大,嘴儿细又长,瓶子高高的。琉璃咯嘣之所以得此名,正是因为它能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来,清脆且有节奏感。这种玩物的奥秘就在它的瓶底,琉璃咯嘣的底很薄,发出声音的原理除了气流在瓶底形成的震动传音,更在于操作人的技巧,那就是人嘴对瓶嘴,舌头也要会配合——轻轻含着瓶口做吹吸状,用力过猛,瓶底就会爆裂,力度不够,它就会沉默相对。要想把握娴熟,定会浪费几个。那时候,琉璃咯嘣五分钱一个,父亲常常要买好几个给我练习。母亲是不允许弟弟玩的,怕小孩子没轻重,碎了瓶子伤了皮肉。琉璃咯嘣已经在我视线中消失了30年,但关乎它的技艺与记忆,这辈子怕是忘不掉的了。

当白天的“闹”渐渐落下帷幕,夜晚,另一番“闹”又在不知不觉中闪亮登场了。热气腾腾中吃罢元宵,闹上一轮花灯也是望月过节的必修课。若是遇上下雪,那粉妆玉砌间,花灯更是炫目喜人。有一次,刚学会说话的弟弟看到花灯掩不住满心喜悦,大声喊道:灯煌辉火啊!我们一家人都会心地笑成一团,当然也不失时机地纠正小家伙:真会形容,你想说的是“灯火辉煌”吧!回到大院里,在自己做的纸灯笼里点上蜡烛,便提着它满院子地跑来跑去。那时候的大人好像就没担心过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只是谁的灯笼不小心烧着了,大家才会赶紧聚拢起来一边叮嘱着“别烧到衣服了”,一边想办法再“变”出个灯笼来给孩子们继续撒欢——跑着,笑着,喊着,叫着,我们便在一个又一个元宵节的“闹”中长大了……

在南宁生活了20多年,真切感受到传统节日在南北的异同。就拿元宵节里这圆嘟嘟的必食品来说,北方称之为元宵,南方则叫它汤圆,虽然都是糯米粉做的,但论手法的话,前者是滚出来的,后者是包出来的,制作的场面和入口的咬劲也是各有特色的。无论南北,无论大小,食俗和寓意都是一致的。

元宵节讲究一个“闹”字,闹的就是生机勃勃,闹的就是春意浓浓……此时,我不禁要慨叹:

元宵节里闹元宵,扎灯看戏闹嬉笑。

一元复始闹圆月,正月十五闹逍遥。

新闻推荐

南宁市群众艺术馆艺术公益培训受追捧—— 1500名额一抢光 市民还是喊太少

公益艺术培训班报名现场,市民热情高涨十分踊跃本报记者宋延康摄昨日上午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有市民发现位于五一东路1号的南宁市群众艺术馆的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龙。原来,这些排队的市民都是来报名参加...

南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