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有的孩子长得漂漂亮亮却不叠被子,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于丹谈“重建中国家教与门风”

南宁晚报 2018-01-28 08:23 大字

于丹和观众合影

“有些女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的,但是走进她的宿舍,却发现她不叠被子。这些孩子可能从小就是大人扶着起床。拿着吃的东西,随意穿上鞋子就出门,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成大器呢。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你应该知道,我们古代可是用气宇轩昂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昨日,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来到南宁,以“重建家教与门风”为主题,从中国历史文化入手,与南宁的观众分享如何重建家教与门风。

现在孩子穿衣叠被

都由父母或祖父母做

于丹从当今孩子“寒门养富儿何以立世?”现象和追问开篇,首先讲述什么是家教?什么是家风?为什么要有家教?为什么要讲家风?于丹说: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家更为重要的。千百年来,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中国是家邦社会国家,讲究的是群体意识为重;与城邦国家的强调个体意识为重不同。中国没有宗教信仰,但有文化信仰,即信任家族传承。氏族阶段——家族阶段——家庭阶段,当下社会的许多乱象多是源于家族解体,以及核心家庭建设的缺失所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伦理价值。伦理价值是中国人看待自己,看待家庭,看待社会的逻辑起点。

于丹认为,家教是一种伦理认同,也是一种规则认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风是家庭成员都深受影响并普遍表现的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一个家活成什么样,就看家庭成员的角色。父亲是家里立规矩的人。如果孩子出去不诚信,就是给父亲丢人。

于丹提到《弟子规》: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人要学完人生社会大义,才能去学文化教育。先是家庭教育,再是社会教育,最后才是学校教育。出必告,反必面。出门告诉长辈去哪,啥时回来。回来见面打招呼。居有常,业无变。在家要叠被。现在孩子穿衣叠被都由父母或祖父母做,非常错误。“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帽子要戴正。脱帽是行礼。袜子提好,鞋带系紧。现在不少人喜欢抖腿,这种习惯很不好,和中国人说的气宇轩昂相差甚远。

苦难教育和挫折教育太少

老担心孩子受苦是不对的

于丹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放在首位。她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二是社会教育,第三才是学校教育。中国人幸福教育太多了,苦难教育和挫折教育太少了。老是强调不要让孩子受苦,这是不对的。有内在信仰,有外在规矩,才有尊严。如果母亲不带孩子行走,别人无法代劳。

于丹不时用生动的例子来引起大家的兴趣。“比如,看不起别人,笑话别人是非常不好的行为。而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种行为。这无形也影响了孩子,让孩子学了这种不好的行为。”

在讲座中,于丹谈到了传世家庭的家教与门风。她特别提到了《曾国藩家书》,并说,“曾国藩最恨睡懒觉的人”。她进而解释:现在,我们的科技越发达,技术含量上去了,感情含量下来了。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一个家族的孩子前程如何只看三点就知道大概:是否早起(修身)不贪恋热被窝,有自律心;是否做家务(齐家),看看孩子是不是越来越失去劳动的能力;是否读圣贤书(正心)。其实读书不为老师,不为考试,读书是为了明事理的。

一个家族的家道是如何衰败的?于丹分析说,家败离不得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的离不得个骄字。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于丹提到的另一个传世家庭是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她分析说,真正的成功,不是把孩子克隆成自己,而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于丹最后告诉大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

新闻推荐

自治区政协委员继续分组讨论相关报告

本报南宁讯(记者/王春楠蒋予昕)1月27日,出席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政协委员继续分组讨论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常委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情况报告、自治区政协2018年协商工作计划(草案)。委员们畅所欲...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