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会“呼吸”的“海绵”公园

广西日报 2018-01-16 07:45 大字

本报记者骆万丽通讯员陈飞燕

时令已至深冬,石门森林公园东南雨水花园的水池里,夏日绽放的睡莲已无踪影,但大片大片的旱伞草依旧墨绿。

东南雨水花园是南宁市石门森林公园改造项目的亮点工程之一。两年前,这里还只是公园东南角落里的一个自然山沟,一到冬天一片草木枯黄景象。如今,它已成为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型湿地花园。

花园里这个其貌不扬的水池,并非普通水池,而是一个渗透塘,其下层是沙质的土壤,之上是卵石,水中再种植香蒲、纸莎草、水葱等湿地植物,层层搭配,渗透塘不仅景色变了样,更兼具滞留和净化雨水的作用,雨水通过旱溪,最终流入公园最大的湖泊明湖。

2015年底,石门森林公园启动海绵化改造,针对明湖开展生态调蓄、循环净化、生态补水工程,在广场、道路等原来的水泥硬化地面铺设透水沥青,对周边小区引入的客水进行收集和净化,防止了污染物含量较高的雨水直接进入明湖,避免了水环境的污染。改造后的明湖,水质从Ⅳ类水质提升接近III类水质。

家住南宁市石门森林公园旁边小区的市民覃女士,几乎每天都要到公园散步,她很早就注意到了公园发生的变化——“原来地面上的小水坑都没有了,下雨天沿着明湖走一圈,鞋子都不会湿。雨一到地上,立刻就渗下去了。”

此前,一到下雨天,石门森林公园的环湖步道就没法走,雨水夹带着泥土肆意横流,破损的水泥路面遍布浑浊的泥水坑。现在雨水直接渗到地下,没有透水沥青的路面,雨水通过植草沟排到旱溪,再流入明湖。

石门森林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综合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充分发挥绿地、道路、水体等空间对雨水的吸纳、渗蓄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了径流污染,削减峰值径流量,改善公园内水环境质量,公园和周边几个小区组成的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以上,最大限度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发挥了海绵体作用,成为会“呼吸”的公园。

新闻推荐

警方举办现场普法宣传活动

本报讯(记者朱新韬实习生曹欣桐)近日,南宁市公安局非政府组织管理办公室在广西大学和朝阳广场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以下简称“《管理法》”)实施一周年现场普法宣传活...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