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求无愧我心
小时候,在家乡一位老先生的家中,我发现他写在书桌前的一副对联:“岂能尽如人之意,但求无愧我之心。”当时我还在读小学,对这副对联的含义不大理解。先生告诉我,这是教你做人的一副对联。做事情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不求别人满意不满意,世上千事万事也不会件件都让自己满意的。
经先生指点,我明白了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并在后来的成长历程中处处以“无愧我之心”要求自己。现在想起来也算基本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无怨无悔,心安理得。在工作中,我尽量给年轻人一些“空间”,如节假日,尽量顶班让年轻人休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他人的困难,我能帮则帮,没有视而不见。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早上,我在南宁出差,正排队等吃米粉,一位老太太躬着腰、拄着一根木头拐杖来到队列前乞求:“给我打一碗米粉吧?”不知怎地,前面的人不论是老一点的还是年轻人,对老人都不理不睬。老人来到我面前,用白话企求:“闭(给)我打一碗吧?”我一阵心酸,向她点头并示意她在桌边坐着等待。她用拐杖轻轻点地,“爬”到一个台边坐下。不一会儿,我打到一碗粉送到她跟前。她大概很饿了,拿起筷子像小孩一样低头就吃,不说一句话。直到我吃完留给她十元钱要离开时,她才说“多谢后生仔”。
我之所以容易产生怜悯之心,是小时候受父亲所作所为影响。小时候,父亲常教我们要尊敬老年人。我的右邻居有一位“大妈”,她孤身一人,父亲常在街天买到一点猪肉时,煮好后连汤带几星点瘦肉通过一个侧窗口递给老人一碗。“大妈”每次接到这样一小碗肉汤时,都发出“唉”的一声感叹,表示谢意。而我的左邻居是我的堂伯母,因堂伯父已不在,父亲尽自己一个堂叔叔的义务,对堂伯母和堂哥堂姐关爱有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堂伯母常因无钱买煤油而跟我们“借”油。而每一次堂伯母把煤油灯递过小侧窗口说“五叔,借点煤油”时,父亲常将她的小煤油灯添满。有一次,父亲没注意到我们家的灯已没油,仍然将瓶里的油都添给堂伯母,以致我作业没做完灯就熄了。我正想大声叫父亲添油,父亲忙制止,叫我不要大声,免得堂伯母听到不好意思。后来,父亲找来干柴火点着,让我借着火光做作业。父亲常告诉我:“别人有困难自己能帮尽量帮,不要装着看不见。不然自己有困难时,也没有人帮你。”
我父母没有文化,目不识丁,可他们常将“土道理”教我们几兄妹如何讲礼貌。比如对村中哪个哪个怎样称呼,我至今不忘。每当我回老家称呼村里人时,他们都感到很亲切而热情地与我交谈。
几年前,我到外地一家医院进修。去时是初秋,天气还很热,所带的被子较薄。可我预料到天气很快会变化,故多带了一张较厚的被子。后来果然不出所料,很快出现反风,天气骤冷。此时同宿舍的一个小伙,他因很快进修结束而先将自己的行李托走。当晚我发现他受冻后,将自己的夏凉被给他盖。尽管这个小伙礼貌比较差,不但不说一声谢,还做出让我心里不爽的动作,我也忍气吞声,心中想起“但求无愧我之心”,也就释然了。
有句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总少不了求人。如平时你舍得付出,也将得到别人的“回报”——帮助你。这道理很简单,不用多说。我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人,深知我们壮家人的一些礼节,所以生活中比较注意前面提到的那副对联。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对对联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人以诚相待,对朋友以心相交非常必要。
写这篇小文之前,我上百度查询。得知林则徐邹韬奋等名人曾把这副对联当做座右铭来要求自己。可见当年那位老先生把它写在自己书桌前,以“警示”自己是没错的。而我也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问心无愧,事实证明很有好处。
新闻推荐
10个农贸市场有了“食品监管站” 设有监控、检测设备等,市民出市场就可检测食品
监管服务站岗亭就在农贸市场旁边显眼的位置本报记者宋延康摄本报讯(记者宋延康)昨日,一场2017年为民办实事食安惠民项目移交活动在兴宁区东沟岭农贸市场举行,标志着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实施的为民办实...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