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 填补我国人脸图像变换应用软件空白

三秦都市报 2017-12-20 03:40 大字

郑南宁,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当年当选的113位工程院院士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位。他长期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机器视觉与图象处理等重要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工程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主持研制的并行流水线可重组结构的“JZR-V精密装配机器人系统”,使我国在机器人视觉研究领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电视图像处理芯片,为我国民族彩电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主持开发的人脸图像智能处理系统,填补了中国人脸图像变换应用软件的空白。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5项。

面对众多选择他回到了母校

1972年,郑南宁走进西安交大这座科学殿堂求学,毕业后成为西安交大的大学助教;继而又成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批西安交大研究生。1985年2月,通过三载苦读,郑南宁成为日本庆应大学授予工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此时,他面临三种选择:留在日本,赴加拿大,返回母校。面对挽留和邀请,郑南宁没有去国外谋取个人的发展和追求生活的享受,而是作出了返回母校——西安交大的决定。他说:“祖国的科技事业需要我们,我愿意为之而献身!”1985年10月,满怀赤子之心的郑南宁毅然回到了西安交大。第二年,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成立。自1985年学成回国,他几乎每隔一年,便有一项科技成果问世。

不久前在江苏常熟举行的2017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上,由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研制的“发现号”无人驾驶智能汽车摘得桂冠。而这个研究团队的主帅,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2014年,研究所荣获IEEE智能交通系统杰出团队奖,为目前国内唯一获奖团队。

亦师亦友的关系要贯穿始终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求学时,与老教授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让郑南宁受益匪浅、终身怀念。在交大40多年,郑南宁说,贯穿始终也是变化最大的,便是师生之间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郑南宁一直强调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有大楼,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在郑南宁2004年至2014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思路,采取多种措施,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初步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推进了教师聘任制、人事代理制等各项制度,建立开放、流动、竞争的用人机制。此外,郑南宁一直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学生,因为学生是大学的主体。他说,大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抓好“进口”与“出口”这两道关口,“进口”好,生源质量高,容易培养出人才;“出口”好,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工作,可早出成绩,出好成绩。本报记者王嘉

新闻推荐

第十四届南宁市篮球联赛结束 广西大秦实现三连冠

外援斗法依然是南宁联赛的一大看点,但国内球员的发挥越来越“抢戏”。南国早报记者覃江宜文/图12月17日晚,第十四届南宁市篮球联赛在广西体育馆结束,卫冕冠军大秦队实现三连冠,他们对于南宁草根篮球...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