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远一炷香
父母亲辞世,作为子女,人生已然没有来处,只剩归途,悲痛深切。
12月12日,潇潇冷雨洒心头,朋友母亲溘然长逝。第二天,才转辗得到消息。有人转告朋友的话说,因为路途遥远,请求朋友、同事和外地的老乡们都不用来凭吊了。
但是,没有人愿意不去。
其实,山高水长,大老远四、五个小时的奔波劳顿,到了那里,也不过请一炷素香,在朋友母亲的灵柩前跪拜三叩首,象征性地宽慰上一两句话,所谓的凭吊就算告一段落。
可是,这里面,象征的意义远比实质意义大很多。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朋友的父亲早已在十多年前逝世,所有的乡愁和牵挂全系于母亲身上。如今,母亲仙逝,乡愁已然无从寄存,愁绪更甚。此时才知道,每一次回故乡,其实是冲着母亲而去。母亲在,故乡亦在,乡愁亦浓。而今母亲走了,哪里寄乡愁!
一个小小的村庄。只有十来户人家,他兄弟四个就占去四户,咳嗽一声全村都能听见。可是,村庄虽小,规矩却不小。至亲逝世,披麻戴孝,戒荤去油,来不得半点马虎。朋友是方圆百十里名气最大的人物,人缘和口碑俱佳。
当年,那个单薄瘦弱的少年天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村庄小,打架时被外村人欺负,因为,没有太多的帮手。可是,力气小,打不过人家,他却能据理力争,以理服人,让对手乖乖地听从他的“摆布”。初中时,他远离村庄,到镇里去。那一年,镇中的初三年级里,只有他和另一个同学考取中师。那时,考取中师的学生都是年级里数一数二的尖子。中学时期,每一个星期,从镇里徒步走回村庄,一走就是两个多小时,还要背上一周里吃的大米。当年的那个少年,形单影只地行走在荒凉、偏僻的山道上,是何等的寂寞和凄凉。母亲喜欢他,牵挂他。临出门时,对他千叮咛,万嘱咐,路上要小心,到学校后要吃饱。能吃饱,对于农家子女,已是相当的幸福甚至于奢侈。
他从没有穿过像样的好衣服。有时候,能穿上大哥无法再穿的破旧衣服,已经让他感觉到“受宠若惊”。
山里的孩子一出生便与红薯为伴,与劳作为伴,与高山峻岭为伴。父母没文化,也不会用什么大道理教育子女。父亲千篇一律,对他们兄弟姐妹重复说:“只要走出去,才会有前途!”
仅仅有一条崎岖、陡峻和窄小的山路连通着外面的世界。如果,一直蜗居在山旮旯里,几近于与世隔绝,哪还奢谈什么前途!
父亲说得对极了:只有坚持不懈地走出大山去,走出偏僻穷困的穷山村,走出孤陋寒碜的小茅屋,才会有前途。
“父亲只这么对我们说!”朋友说。这位父亲太清楚,太深刻了。生于斯长于斯辛勤劳作于斯的这位父亲再明白不过,山沟沟里的孩子,不想走出去,不愿走出去,不敢走出去,那只有长此以往,穷困潦倒,山野荒岭里聊度一生。
朋友坚信父亲说的没错。他按照父亲言简意赅的教诲,不停地、坚韧地、顽强地走出去。他从镇中走向南宁,从普通村小学走向镇中心小学,从中心小学走向县教育局,又走向县政府办,走向县委办,走向县委常委,走向市局局长的位置。不忘父亲的教诲,他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路,走出自己的路。
如今,事业小有成就,人生却已走过大半。终于略感欣慰,可以慰藉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就走了,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慈祥的母亲从不愿意增添他的麻烦,没有跟他到县城一起生活过,更没有随他到市里生活过一天半日,如今,母亲又走了。
每一次,朋友大老远地跑来看望母亲。满头银发、精神健朗的母亲总是笑呵呵地对他说:“不要牵挂我,做好你的事,我不会走那么快!”
他相信,母亲从这么艰难的岁月走过来了,从备受贫穷煎熬的时光走过来了,从他们兄弟姐妹嗷嗷待哺的窘迫走过来了,从陡壁峭拔的悬崖走过来了,坦荡的旅途才刚刚开始,母亲不会走这么快。
可是,母亲说走就走了。前两天,母亲还在电话里笑呵呵地跟他说:“没事,还是跟以前一样!”话才说了两天,母亲就走了,步父亲之后尘,撇下他们,也走了。
看到朋友们前来凭吊,他以“品牌的笑脸”说:“不用伤心,都八十五岁了!”可是,朋友们发现,一贯乐观开朗的他,眼眶里却泪波盈盈,泪花闪闪。
笑脸常开的母亲,慈眉善目的母亲,劳作不辍的母亲,年迈却不服老的母亲,如今走了,就这么寂寞地孤伶伶地躺在灵柩里。
作为子女,谁不哀伤,谁不洒泪,谁不肝肠寸断!
“不用伤心”之辞,是有点欲盖弥彰。二
余光中说:“世上本没有故乡,只因有了他乡。世上本没有思念,只因生了离别。”
人生不知来处,何来归途?父母在,人生知道来处。父母走,人生只剩归途。
人生漫漫,何时是归途?这是感叹人生的漫长。
人生苦短,醒来已是归途!这是无奈人生的匆匆。
人生短短几十年,再长寿也不过百岁。于是,有人浩叹人生三晃:一晃大了,一晃老了,一晃没了。人生如梦,再不珍惜,一切便如过眼烟云。而正因为人生的短暂,才更显得人生的弥足珍贵!没有人因为人“固有一死”,而放弃了人生的追求和依恋。于是,就有了努力,就有了奋斗,就有了锲而不舍,就有了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
故乡,一个让离开故乡的离人愁肠百结、心心念念的词语。如今,虽然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但是,能到故乡一睹旧物老景,重温儿时或美好或悲凉的时光,都是一段令人神往的念想。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村头那一棵葱郁的古榕,是老屋后面那几丛雍容却不华贵的芭蕉树,是山间溪涧潺潺的流水声,是小沟渠里戽干水后抓鱼分鱼的场景,是光着屁股赛陀螺打水仗在稻草堆里捉迷藏的记忆。
一到故乡,便有儿时伙伴聊起儿时的“两小无猜”,带去儿时那个令人向往的山坳。
现在,人生已然走过大半,儿时伙伴的父母们,也前脚跟着后脚地走了。父母走,也预示着儿女人生峰巅的时段已过,正不知不觉中走着下坡的路途。
父母走了,从阳间去了阴间的另一个冥冥的世界,阴阳两隔,今生今世再永无相见!
这个悲伤和痛切的日子,这个大石山区里的人特别重视和珍重的日子。平时再怎么要好,这个非常的日子里,如果不见到你的踪影,再怎么解释都不足于完全化解彼此间的误解。有重要的事情,已经出差在远方,都会理解,都不用解释。如果,因为山高路远,因为事务缠绕,因为诸等琐屑脱不开身,不能前往,没有人会去计较,也没有人会去责怪,更没有人询问你到底不去的具体原因。只是,大家心照不宣,彼此心领神会。而你,也因了这,心里便永远不能释怀,便无法轻松放下。
这是友情,亦是乡情。
其实,山高水远,一路奔波,为的就是请上一炷素香,到逝者灵前跪拜,以表哀悼之心,如此而已。
但是,这一炷香,这一跪拜,其中所宣示的意义却颇为重大。何为朋友有难?父母至亲辞世,这是最大的难!有大难却不见踪影的朋友,充其量只能归属于酒肉朋友。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我家着火的时候,我认识了我的朋友。”什么意思?患难之交金不换!
一老乡正患重感冒,一闻讯,即刻丢下手头活计,来回奔波七八个小时,回来的时候,直奔医院输液。
什么感情?朋友有难,患难与共。与共在哪?亲人灵前一炷素香为证。
一老乡在外出差,让妻子代往凭吊。
一在相距数百公里之遥外地工作的老乡,来回花了五百多块路途费用。朋友责怪:何苦大老远地劳累奔波啊?不是一炷香吗?
对了,就是一炷素香,一炷亲手点燃祭拜的素香,不惜来回跑几百公里路,不惜病情加重。
这是友情,亦是乡情,见惯不怪!
轻易能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吗?一同落泪的老乡,是真老乡。远在他乡也跑回来的老乡,一同泪眼汪汪的老乡,是老乡加朋友!
没有人会为难和苛责这样的乡情,没有人会怪罪和迁怒这样的乡情!
父母至亲走了,陪逝者掬一把泪,请素香一炷,三叩其首,跪弯其膝,聊表孝心。三
谁都知道死亡是永恒的,却极少有人放弃人生。这是因为人生的多彩和美丽,因为人生的趣味无穷和机遇无限,因为人生的不可重来和无法再生。
村里有人逝世。
有人说:“元妈走了。”语气迟缓、平淡、无奈,说明痛惜逝者。
有人说:“村里再没人讲古了。”说明逝者是村里不可或缺的讲故事的人。对于逝者,生者惋惜十分,却不去渲染,不善表达。
“哟,这么走了,那么多的儿女,孝顺谁去啊!”说明逝者有儿女福,子欲孝亲却不待。
逝者留给生者的口碑,村里人的表达方式,只有一句话,甚至于只是一个词。
朋友的母亲辞世。十来户的小小村庄里,好多人只如此表达:“啧啧!”
不费口舌的“啧啧!”其间有太多的无奈、可惜、赞美和缅怀之情。
“以后,就很难再见到你啰!”这是村里人对这位朋友说的。千万别以为,这是对朋友疏远、轻慢村里人的微词。其实,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赞扬朋友对母亲的孝顺和敬重,这句话里蕴含了母亲在世时,这个儿子经常来探视、孝敬的意思。
村里人说话的艺术,不亚于文学大师。对逝者敬重、吊唁和缅怀的隆重程度,就看村里人还有没有别的劳作和活动。村里人齐刷刷地聚集到逝者家里,不用说,这位逝者一定倍受村里人的敬重和爱戴。
我们到达村口,肃穆于老榕下。见素幡飘摇、田野寂寥;闻唢呐声声,哭泣如诉。就知道,这位母亲太受村里人的爱戴!对于她的逝去,痛惜的表达方式,就是都停下手中的活计,多陪死者一、两天。在死者灵柩前,让香火不停,哀声不绝,缅怀不断。
毛泽东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里说:“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为了纪念烧炭牺牲的警卫班战士张思德,毛泽东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对逝者的悼念,其实就是对生者的激励和鞭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平民老百姓,死就死了,跟泰山无缘。只是,死者留下的口碑,对生者则是一场严肃和沉重的教育。
好人受到敬重和缅怀,生者当自省,努力做好人,给后人留下好印象。
仅这一点就足够了。
山高水远一炷香。不为别的,为的就是聊表哀恸之情的同时,再一次对人生进行严肃的思考。
新闻推荐
糖网病的早期预防需重视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视力的改变,做到定期检查
本报讯糖网病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引起眼底的微血管病变,从而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导致失明的一种眼病。许多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物模糊,这很可能是糖尿病眼病发病的信号,其中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