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五人六”侃历史
读到之处
本报记者 李湘萍 实习生 张远立
耳闻“张发财”这名字,源于他曾为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设计过宣传海报,那幅把泼墨山水画意境与家乡咸肉外形相融合的创意图,让人拍案叫绝。而了解“张发财”这名字,是因为他写的“不正经”历史故事太引人入胜。从《一个都不正经》《大家都很2》到《历史就这七八样》《十三不靠》等,跟随张发财的笔,读者从不同的侧面读到了不一样的正经历史。
11月18日,张发财携新作《人五人六》在南宁举办新书分享会。19年前,这位为了爱情跑到南宁定居的东北小伙,在这座宜居之城怡然自得,虽爱不上这里的美食,却结交了众多好友,广西作家鬼子、凡一平、黄佩华、蒋锦璐、李约热、田耳等赶来参加分享会,与书友们轻松笑谈张发财笔下幽默而严谨的历史故事,开启新维度的历史阅读旅程。
由岳麓书社出版的《人五人六》也是延续了张发财每部作品的书名都要出现数字的传统。为什么要取《人五人六》这个书名呢?张发财表示:“以前我的书内容都比较杂,而这一本书是专门写人的。‘人五人六\’就是装模作样的意思。这本书里面说的这些人你们都听说过,但他们有一些趣闻轶事是你们不太熟知的。我想着把这些搜集起来写给你们看,也算是有历史普及的意义吧。”
《只尝胆,不卧薪》《喝咖啡的鲁迅》《大理段誉有段子》……从标题开始,被撬动“八卦之心”的读者就“读不释手”,诙谐幽默、浮想联翩却有据有料,读来忍俊不禁、拍手称快,连连感叹“历史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虽说文风轻松、搞笑,但创作的过程并不松快。“这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我最少得看十万字的资料才动笔写出来。”比如写鉴真东渡时,张发财前期准备了很久,读了将近60多万字的资料,最后才写成两三千字的文章,可见其用功之深、笔触之劲。他的历史文章都是言必有据的严谨作品,每个观点皆有出处,正如《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所说:这些都是建立在他饱读经典、勤于考证的基础之上。
与张发财惺惺相惜的作家们,按捺不住,有话要说。凡一平说:“发财的书告诉我们历史的真相,引导我们要去寻找、了解真实的历史。”李约热说张发财写历史自成一派:“他能发现历史精华的部分,让我们透过细节、温度看到更立体的历史。”田耳说:“发财写书的语言看起来‘老不正经\’的,但他研究历史的态度非常严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界限,他总能轻易地绕过去,抵达我们到不了的地方……”
分享会上大家还建立了面对面微信群争相提问。书友问:“发财,您认为南宁是文化沙漠吗?”张发财妙语连珠答:“如果南宁是文化沙漠的话,那前面这排(指着作家鬼子、凡一平等)全是骆驼?南宁因为有我,才绿化了吗(笑)?南宁不是文化沙漠,这里的文学桂军在文化界很有影响的。”
读者又问:“按照书名里都带数字的传统,十以内留给你的数字不多了,用完可咋办?”张发财笑答:“我下一本书可能是‘365’,何必非要纠结在十以内的数字呢,我可是上过初中的人呢。”书友们又有了新期待。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王克础)11月14日,以“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多式联运,深入推进南向通道建设”为主题的“北部湾讲坛”在南宁开讲。南向通道该如何建设?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运分会长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