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饱之间品岁月
李少明
A 粮票度日的岁月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桂柳地区也有“吃饭大过天”之说。古人造汉字很有内涵,“饭”字是由“食”字和“反”字组成,没有“食”就“反”了,可见吃饭问题之大!
20世纪60年代初,12岁的我只身来到陌生的南宁,在广西京剧团学戏。时逢三年自然灾害,副食品匮乏,粮食供应极为紧张,全国人民都处于饥饿之中,农村中连野菜、猫豆等都被吃尽。三年没吃过饱饭的滋味,是如今的年轻人无法感受的!
那年月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城镇居民人均按工种定量,干部月定量15公斤,重体力劳动者月定量最高,有19公斤,凭购粮证到指定国营粮店按月限量购买。南宁白话称购粮证叫“米簿”,人亡则注销“米簿”,足见“米簿”是每个人的“命根子”。
粮票,对于今天绝大多数20多岁的小青年来说是陌生的,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里,粮票是众多票证中的重中之重,作为购买食品的凭证,人们在商店买面包、吃早餐、吃米粉、吃饭都是要粮票的,可以说没有粮票就出不了门。当时的全国粮票是最牛的硬通票,畅通无阻。后来随着经济改革,市场供应充足,粮票和其他票证一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如今粮票成为人们收藏的品种之一,而稀有珍贵之票面,其价格不菲。
学戏辛苦,经受皮肉和筋骨痛苦的煎熬,最难受的是吃不饱。记得当时剧团学员每人每月粮食定量与在校学生定量一样,只有12.5公斤。而京剧讲究练武功翻筋斗,况且我们又是在长身体的年纪,肚内无甚油水,一天8两米的定量根本支撑不了每天三遍功的透支,经常饿得头发昏眼发花。上级领导派了个调查小组来文化大院排练场看了我们练功后,特批把我们的粮食定量提高到每人每月15公斤。为此,我们手舞足蹈像是“小把爷”过大年。
1963年我转到广西戏曲学校学习,桂剧、邕剧、粤剧班学生的生活更加艰苦,每天的早餐几乎一成不变,每人就是二两稠稠的白粥加点盐,好多男生狼吞虎咽吃完了还翘首期待再加一点桶底分剩的白粥。菜是素煮的大白菜、厚皮菜,餐餐不变吃到厌,一个星期加一次菜,周六菜面上多几片切得薄薄的猪肉。好事者自嘲说:“盖好点,盖好点,别让风吹跑了。”有位麻姓师兄是回族,不吃猪肉,厨房就给他煮个鸡蛋。那年头的鸡也没什么吃的,所生的蛋比鸽子蛋大不了多少,麻师兄手拿着“小鸡蛋”潸然泪下。
当时的区直剧团响应政府号召,实行生产自救,在城外即如今的东葛古城路口一带划地开荒,起陇种红薯,还将马铃薯切成几块,和草灰大肥,挖坑浅埋,以期发芽生长结果实。
我有位师哥曾在桂林孤儿院待过,“找食”经验丰富,在他的带动下,乘着周日休息,我们几个师弟跑到生产基地,将我们刚种下不久的红薯、马铃薯块刨出来,垒起红薯窑,找来干柴枯草,烧红窑泥,将红薯、马铃薯块投入窑中,然后将窑泥打碎烧烤。
半个时辰后,空气中便飘着薯香味。我们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扒开窑泥,顾不得烫手,取出烤熟的红薯、马铃薯块,欢快地拍打着泥灰,狼吞虎咽地饱餐一顿。那美味儿、那高兴劲儿,在其后的几十年间似乎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B 一碗难忘的玉米粥
那个年代,平民百姓生活虽不富有,但无贫富之悬殊,人们思想单纯,平静地面对灾荒,人民和政府都想方设法地共渡难关。
其间有人发明了“双蒸饭”,即将大米长时间浸泡于水中,使米粒发涨,再放置蒸笼里经大火两次蒸煮,令饭量增加,以其填饱肚子。
有人在做“二米饭”,即大米和玉米混合蒸煮,也有人在大米中掺入红薯同蒸共煮,主粮和杂粮共用,食之果腹。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不少人患上浮肿病,用手指在小腿上按下一个小坑,半天不能复原。后来政府用豆壳米糠制成糠饼子给患者吃,治愈了浮肿病人。这种“特殊照顾”令没病的人眼馋不已,伸手讨要一小块细细咀嚼。
之后市场开始有“芭蕉芋”卖了,也叫“洋芋”,粗壮的块茎,内含丰富的淀粉,味清甘甜,可以果腹充饥。随着蔬菜增多,街边小贩做出各种各样的野菜粥、艾粑粑、糠菜饼等,几毛钱一个,填补了主食之不足。
清晰地记得,那时的夜晚,在朝阳广场望火楼旁的共和路口,有一手推车流动摊,高挑的一盏汽灯分外明,大铁锅上一只油光水亮的白切鸡浮在沸腾的萝卜汤上,勾得人直咽口水。人们围着摊贩争相购买一块钱一碗的鸡煮萝卜汤,生意很好。奇怪的是,为什么白切鸡会浮在汤水上?我在一旁观察了很久,终于弄明白了,原来那只白切鸡是用两条铁线穿腹架在铁锅上的,摊主每天换汤加萝卜不换鸡。
最难忘的是1965年,我们到南宁市郊心圩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半个月来,我们起早摸黑,抢收抢种,烈日炎炎似火烧,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强度大,浑身疼痛,饥肠辘辘。
我们是自己开伙,早餐吃的是大米和碎玉米粒熬成的粥。那天早晨天蒙蒙亮,天降细雨,我睡眼惺忪地来到临时搭建的厨房,排长队等候领粥。老师给我盛了一大碗玉米粥,我左手捧着粥,右手拿筷子,径直去灶台放盐。一不小心,右脚踩着洼地积水的浮泥,“噗”的一声,我整个人滑倒在泥水里,全身衣裤鞋袜全是污泥。奇怪的是我左手捧的那碗玉米粥竟然稳如泰山地保持水平,一点也没洒泼,这完全是下意识的举动,可见那碗玉米粥在我心中的价值。
我从污泥中爬起来,置浑身脏衣裤而不顾,蹲在一旁大口大口地喝粥。我的“壮举”竟博得师兄师妹们一通叫好,以致那碗玉米粥成为之后几十年学友聚会茶余饭后的谈资,令我哭笑不得。
C 吃货乐翻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连续多年获得粮食大丰收,用占全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供应越来越丰富多彩。南宁市的酒楼、茶肆、饮食店星罗棋布,食品琳琅满目,品种几乎囊括东西南北中各地小吃,如北方水饺、广东云吞面、河南大饼、兰州拉面、桂林米粉、南京鸭血粉丝、四川麻辣火锅、新疆馕、云南过桥米线、遵义羊肉粉、上海灌汤包、西安肉夹馍、山西刀削面、杭州小笼包、阳澄湖大闸蟹、柳州螺蛳粉、越南鸡肉粉、印尼春卷……报刊、电视、广播媒体不时还有资深“食探”,为粉丝、吃货推荐美食佳品。
近年来,我国民众中高血脂、高血糖病症增多,中小学出现许多“小胖墩”,“我要减肥”这句话俨然成为流行语。从吃不饱到吃撑了,从营养不良到营养过剩,几十年间,中国国情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下,外卖APP是极为火热的餐饮新领域,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吃货们线上下载APP到手机移动终端,选择喜欢的餐厅订购美食。不管是早午晚餐、下午茶、夜宵,还是中餐、西餐、家常菜、蛋糕、小吃、快餐、海鲜、火锅、烤肉、水果、饮料、甜点等等,只要一个电话,送餐员很快就会把美食送到你面前,用微信、支付宝支付,快捷方便。手机订外卖,足不出户就可尽享美食,令吃货们乐翻天!
上世纪60年代的我是瘦长身材,所以学戏分行当时师傅令我学小生。进入新千年后,日日美食的生活使我的身材逐渐发福,分别数十载的发小重相见竟然认不得我了,说我是唱黑头(花脸)的,令我尴尬不已。退休后每年体检我的血压、血脂都偏高,为遵医嘱养生,我管住嘴、迈开腿。现如今,我的餐饮都控制高脂肪、高蛋白摄入,主食也添加粗粮,如糯玉米、红薯、芋头、木薯,菜肴也是以青菜为主。遇到应酬和同学聚会吃大餐,面对餐桌上的红烧扣肉、烤乳猪、白灼大虾,我也只是深情地看一眼,停箸不前。这些美味在儿时可都是非分之求啊!
时至今日,我夫妇俩常在单位食堂吃饭,收拾餐具的小姑娘总是说我们吃得很干净。我说,我是挨过饿的,犁过田、插过秧、割过谷子,参加过“双抢”,深切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在家里,我时常教育小孙子不要浪费粮食!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贫穷和磨难也是财富。”吾生多少往事,都在岁月的长河中付诸东流。那年,那碗玉米粥,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成为永恒的记忆。弹指一挥间,在吃腻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今天,我常买些玉米面回家做窝窝头,待到蒸锅飘香时,掰一块黄灿灿的窝头放到嘴里,慢慢咀嚼……
新闻推荐
两男子冒充工人进工地偷材料值守人员悄悄报警 民警赶到将两人抓获
本报讯据《南宁晚报》报道,刘某和黄某凌晨驾驶一辆三轮车,来到南宁市大学尧北路口的人行天桥工地盗窃建筑材料。值班人员发现后,立即报警。民警很快赶到现场,将两人抓获。目前,刘某和黄某涉嫌盗窃已...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