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展硕果 那考河惊艳亮相 今年将基本建成54.6平方公里海绵城市示范区
那考河绿树繁茂、鲜花绽放,景致更加优美怡人本报记者 赖有光摄
编者按
水光潋滟,绿树相依的南湖公园;姹紫嫣红,一波碧水的那考河湿地公园;匠心细作,实现整体南宁造的地铁列车;和睦共处,各民族一家亲的社区……昨日上午,由中央电视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电视台联合策划制作的喜迎十九大特别节目《还看今朝·广西篇》播出,节目中展现了南宁海绵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各民族和谐共处等多方面的内容。南宁不少市民通过电视、网络,收看了直播,称赞“广西真棒”“南宁真牛”。
■本报记者 韩沛
昨日上午,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还看今朝·广西篇》播出了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的整治情况。作为南宁内河竹排江上游两大支流之一的那考河,曾被称为臭水沟,经过近两年的生态综合整治,如今这条小河沟已呈现出水清岸绿的湿地公园景观。南宁市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折射出南宁扎实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心。记者昨日从南宁市海绵水城办获悉,截至今年9月15日,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安排项目总数为203项,完工项目113个,海绵城市示范区内黑臭水体治理和内涝点整治接近尾声。
基本建成54.6平方公里示范区
以前,每次大雨过后,城市内涝都成为朋友圈里吐槽的焦点话题之一。如何避免“雨季看海”“旱季喊渴”,让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
2015年4月,南宁市成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南宁市紧紧围绕“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要求,按照“治水、建城、为民”的城市工作主线,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实现生态修复、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今年将基本建成54.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悬浮物去除率不低于50%。至2020年,实现20%以上城市建成区就地消纳利用70%降雨的国内领先水平,基本确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体系。
那考河模式成为内河治理范本
走进那考河湿地公园,只见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儿在水草中穿行,凉亭、水车和人造瀑布更增添了几分乐趣。来这里散步的不仅有附近的居民,还有不少慕名前来的市民。
2015年3月,那考河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开工建设的水流域治理PPP项目。针对以往内河整治中存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那考河PPP项目首先就提出了“全流域治理”的创新理念。
从黑臭水体变成了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那考河的蜕变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南宁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不仅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成为南宁创新机制,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生动实践。
如今,那考河模式已成为南方丰水地区内河环境治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在那考河流域治理的带动下,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等治理中进行推广应用的一批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治理的项目已全面启动,南宁治水正谱写新的篇章。
多处公园打造出一批“海绵体”
多处公园改造工程也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打造出一批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海绵体”。在石门森林公园,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原来公园泉水的老旧泉眼底部被改造成可渗透的卵石,种上了可过滤渗透雨水的湿地植物,泉眼水量变大,周围还冒出不少新的泉眼。
据悉,截至今年9月15日,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安排项目总数为203项,完工项目113个, 一批涵盖公园绿地、住宅小区、城市道路、中小学校、单位办公区等多种类型海绵示范项目建成,海绵城市示范区内黑臭水体治理和内涝点整治接近尾声,那考河项目、石门森林公园、五象山庄酒店区三个项目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开工项目172项,已完成投资87.47亿元。
今年下半年,南宁市将积极推进示范区内既有小区以及部分区、市机关单位EPC项目包项目建设,重点抓好示范区内内涝点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开展示范区内海绵城市建设一体化平台管理及效果监测评估,形成海绵连片效应,确保全面完成三年试点建设目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金玲实习生张晗)今日,南宁天气主推“多云+阵雨或雷雨”套餐组合,气温在25~34℃之间。午后雨水不时来捣乱,建议你携伞而行。昨日,“秋老虎”继续发威,走在南宁街头还是感觉被热浪包围,还好午...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