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往事 故乡的记忆

南宁晚报 2020-09-07 04:30 大字

故乡偏居于马山县西部一隅,是一个壮族小山村。尽管故乡与我所住的县城相距不到三十公里,但我很少回去,主要是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到外谋生了,也没什么急着要办的事。尽管如此,每年春节、清明节注定要回去一两天的,因为根基在那里,亲情还在,记忆还在。

拾掇故乡的记忆片段,应该是懂事之后,外出上高中之前那段成长历程。在故乡经历的挑水、打柴、戽鱼的活动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十二岁还在读完小时,父母都忙于生计,我必须忙于家务,否则无法按时上学。每天下午放晚学后,挑水注满家里的大水缸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从家里到岩石下的泉水井有一公里,挑一对齐胸的铁皮桶往来其间。打着赤脚,钩着路面,踉踉跄跄地迈步,水桶里的水摇摇晃晃溅出不少,有时一担水挑到家所剩无几,要挑满大水缸才够当天全家用水量。否则,父母劳累一天了,见到水缸不满总要呵斥不止,甚至拿扫把追逐。挑水容不得半点马虎,有时一天来回八趟才挑满水缸,肩痛脚板起泡了还要含泪咬牙提气挑满水缸。完小、初中在离家不远的街上读,因而挑水的经历持续了读完小、初中的四年时光,成了我每天非要完成不可的任务,练就了我“日有目标”的斗志。

上世纪七十年代,故乡人都用柴草做燃料,故乡漫山遍野长满了松树,我和小伙伴都利用星期天和假期上山打柴。我把刀挂在后腰,来到枝干多而且粗大的松树下,顺着旧的枝干硬结往上爬,有的爬四五米高,有的近十米,才爬到有树枝的高处,提刀砍下树枝,把能当柴烧的粗枝砍完了才下来,将树枝砍成一节节的,装入簸箕,每次砍下四五棵松树的松枝才够一担三四十公斤的柴火挑回。有时爬上松树高处后,突遇大风,松树左右前后摇摆,险象环生,我就停止砍树枝,抓好主干,谨防跌落。每年学校放寒假后,我们就着手打柴,天天上山,坚持不懈,把家里的柴房堆得满满当当,供春节期间厨房和烤火使用。

故乡处在三条河流交汇处,沟沟壑众多,适合拦坝戽鱼。我们或星期天,或在午后放晚学后去戽鱼。戽鱼选择大雨冒洪水过后,久旱不雨,河水水位低的时节。戽鱼要拦坝堵水,拦住河坝后下游水位大降,形成一窝窝水潭,把一个水潭四周进出水口堵死,然后用戽斗或铁桶戽水,戽干水后抓鱼。多有塘角鱼、鲤鱼、花鱼、虾米……故乡每一个月都有一个节日,我们几乎都在节日前一天下河戽鱼,拿鱼做酸粉和糯馍的配料,显示了我们男孩提早为家庭生活分担,有所担当。

如今,我走上社会,参加了工作,每遇困难,总是能排除万难,与青少年时期经历的锻炼不无关系,感谢故乡赋予我多姿多彩的成长经历,故乡的记忆,就是我们的乡愁,就是我们永远忘不掉的精神支柱。

韦宏卯

新闻推荐

南宁全面展开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 家门口的“运动会”为健康“把脉”

马山县民族村的村民们在体测中。南国早报记者覃江宜文/图全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抽样工作正在进行中,每五年进行一次的国...

马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