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进了户 致富见门路
“以前一下雨,就得赶紧拿盆子去接水,现在再也不用了。”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棠村提估屯村民韦忠县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出,他用水盆接满,给自家8头牛喂水,“要是没有水,我们也不敢想养牛的事。”
说起过去,韦忠县十分唏嘘:“每年的9月到次年3月,是我们最难挨的日子,没有水源,只靠水柜储存雨水,最多能撑3个月。一盆水要先后用来洗米洗菜洗澡,放牛需要到对面的山上,来回得花两个小时。”
“光是解决村民生活用水难题就耗尽了精力,哪里还有心思发展产业?”村党支部书记潘晓梅感叹,一盆水“物尽其用”,水柜里泡着死老鼠死蟑螂的水用作饮用水,这是村子里的集体记忆。
马山县的深度贫困村大多位于大石山区,缺水是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但近年来有了新变化。随着深度贫困村找水打井大会战等工程的实施,马山县在深度贫困村里共打出26口井,平均井深130米,成井最大出水量为12.75立方米/小时,受益人口达5686人,其中贫困人口2318人。
2017年12月下旬,受马山县邀请,广西第四地质队相关专家到马山县深度贫困村开展第一次普查和踏勘工作,这其中的艰难,拥有40多年经验的资深专家贤世荣深有体会。
“马山县深度贫困村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区,各村屯平均海拔高程在300米以上,地下存在多层含水层,浅部含水层岩溶发育深度浅,深部含水层受岩性影响岩溶发育弱,含水层埋藏深度大,开采难度非常大。”贤世荣说。
依托国内外先进物探技术,克服大石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贤世荣和同事们走遍了14个深度贫困村504个自然屯。 (下转4版)
(上接1版)历时5个月,在莽莽石山中勘测出81处水源点,涉及81个屯共1.2万人。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决定采用“水钻+气钻”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成井率,为打井工作啃下了最为关键的“硬骨头”。
勘探问题解决了,清水进户的步伐加快了。马山县整合各部门资源,统筹镇村力量协同推进,实现每成井一批,后续配套同步跟进的局面;各贫困村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动员群众签订“三同意”承诺书,无偿让地建设井口、泵房,缴纳水费等,群众配合率100%。
当施工队进场时,村民们用朴实的行动进行支持:在古棠村,当几十吨重的设备运到村里,村民连夜自发帮施工队搬运设备,肩挑背扛为尽快开工赢得时间;在加方乡龙开村,群众除了无偿让地,还拿出自家土货招待打井队伍,结下深厚的友谊……
古棠村拉怀屯的水泵房内,驻村第一书记黄铁生按下电源开关,汩汩清水喷涌而出,门墙上,一句“吃水不忘共产党”标语了然醒目,它是古棠村人最真实朴素的表达。结束了无水的历史,村民们激动地用手捧起刚打出来的水喝下,都湿了眼眶。
有了水,古棠村的变化明显。黄铁生告诉记者,他刚驻村时,放眼望去都是荒地,因为缺水,只能种植玉米、旱藕等耐旱植物;因为缺水,种植的旱藕不能进行加工,效益出不来。“现在有了水,村民可以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也有了起色。”
黄铁生说,清泉水流进了每一户村民的心里,升腾起发展的新希望,“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村民们干活越来越带劲!”
采访手记
一口口水井见证深度贫困村今非昔比的大变化,一个个感人故事记录着马山县为深度贫困村群众找水喝、促发展的坚定决心。让群众喝上放心水,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让庄稼灌溉有水源,摆脱贫瘠土地作物单一的桎梏;让牲畜养殖有保障,旱藕可以进行深加工……马山县急贫困群众所急,帮贫困群众所需,借助深度贫困村找水打井大会战等工程的实施,解决群众饮水、灌溉难题,如今马山县深度贫困村的5686口人和庄稼、牲畜,再也不用担心吃水难的问题。一股股清泉,不仅为深度贫困村群众带来了福音,更影响着整个马山县深度贫困村的产业格局,为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深度贫困村采访回来,车辆稳稳行驶在盘山路上,记者骋目流眄,马山县大石山区满眼生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青华通讯员庞华)为确保2019年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南宁站)比赛的顺利进行,南宁市卫生计生监督所提前介入...
马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