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 脱贫劲更足
(上接1版)2015年底,全村6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58户,贫困发生率为46.31%。
这个深度贫困村,迫切需要一条向上的“绳索”。
“‘绳索’不是没有,那也要贫困户们愿意攀才行。”古棠村党支部书记潘晓梅说,“要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产业发展是基础,我们也在这方面推出了一些帮扶措施。”
难的是村民不想往上攀,贫困群众缺乏内生动力,各有各的想法:“当贫困户挺好,政府都给送钱”“我们干不来其他活,越折腾越穷”“花了钱出了力,卖不出价谁负责”……面对种种质疑,古棠村的干部们逐渐明白,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需要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关键在‘激’。”驻村第一书记黄铁生说,“激”要找对方法,通过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把贫困群众的心给焐热,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脱贫干劲。
心热要有人领。去年5月起,“流动夜校”在古棠村迅速铺开。黄铁生带着村干和驻村工作队员,利用晚上时间,进村入户,用普通话、土话讲解“以奖代补”、易地扶贫搬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党的扶贫政策,一年多来,这个村民家门口的“宣讲团”将党的好政策送进古棠村的家家户户。
心热要有人带。村里生、村里长的潘自平,过去曾外出走南闯北,后又回乡创业,他对带领乡亲脱贫攻坚有想法:古棠村缺水,那就在养殖上下功夫。2017年,潘自平牵头成立了马山县古寨乡永盛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吸纳了26户贫困户加入并养起了竹鼠,大伙儿一起学技术,抱团闯市场。“去年,合作社光卖竹鼠种苗就获得了十几万元收入。”潘自平说。
心热要有政策。古棠村实施“借牛还牛”项目,整合社会资源,村民合作社借资金给贫困户购买种牛回来饲养,企业按不低于市场价回购成品牛,助力贫困户发展产业。按照这样的模式,一户可增收5000元。眼见成效初现,黄铁生又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养鸡、养竹鼠等产业上,“借鸡还鸡”“借鼠还鼠”项目相应启动,水律蛇、乌龟和野猪等养殖产业也相继发展,古棠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示范村。
见到效益,贫困户的心慢慢热起来,手也动了起来。“懒汉”潘庆飞去年跟着村委养鸡,增收了3000元,“以前觉得日子没盼头,所以懒洋洋的打不起精神。现在产业发展起来了,收入也涨了,干活也就有劲了。”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古棠村变了。炎炎夏日,鸡鸣声在山间回响,竹鼠在悠闲吃食,培训班里挤满了来学技术的村民,处处涌动着争先脱贫的热潮。这股子热火的劲头也改变了村子的“颜值”。
每天清晨,村民潘育明准时起身,拿上扫把,将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村里产业红火了,乡亲们收入涨了,居住的环境也要有所改变。”潘育明说。记者在村里走访发现,家家户户收拾得整整齐齐,有的农家庭院里还种上了漂亮的绿植,村民们相互串门,交流种养技术。整洁的村容、和睦的邻里关系让人由衷称赞。
“今年村里开展了最美村屯评比、最美庭院评选、最美脱贫致富带头人评选、最美村民评选等活动,村民们积极响应,争当‘最美’,谁都不愿落后。”黄铁生表示,群众的幸福感提升了,劲儿也往乡村建设上使。
如今的古棠村,脱贫有产业、乡村更美好。目前仅剩59户185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9.08%,“脱贫到了攻坚阶段,我们要用好扶贫扶志相结合这一招,助推贫困群众改变落后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致富本领。”黄铁生说。
●记者手记
扶贫要由“内”向“外”扶
“脱贫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等不来。”古棠村的变化印证了这个道理。
春雨不润无根苗。如果贫困群众没有“动”起来的意识和“我要”的行动,就算帮扶政策再好、扶贫干部再有想法,贫困的状况也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只有把贫困群众的心焐热了,把脱贫志向化为切实的行动,才能顺利实现脱贫攻坚预期目标。
如何焐热贫困群众的心?古棠村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流动夜校”宣讲、“最美”系列评比,唤起贫困户“我要脱贫”的斗志;“以奖代补”“一户一策”“借牛还牛”等措施,打消贫困户脱贫致富方面的顾虑。
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由“内”向“外”扶,古棠村民脱贫干劲足。
新闻推荐
卫生监督员检测接待酒店的布草卫生本报通讯员陈西津摄本报讯(记者叶祯实习生陈琳通讯员庞华)2019年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
马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