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已走过第105个春秋。百年岁月流逝,医者风骨永存 几代好医生 传承医者魂
于波(中)和他培养的学生们。 骨科医生们正在进行手术。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们在查房中进行业务学习。
2019中国医师节特刊·为生命站岗为健康守门
南国早报记者张若凡
今年的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这个节日是崭新的,这个职业却很悠久。
今年也是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走过的第105个年头。在百年的岁月流淌中,医者的风骨扎根在该院每一代医生身上,传承下去,并由新一代的医生赋予新的内涵,让医生这个职业在百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增值”,历久弥新。
1百年传承:病人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是小乐园医院,是近代南宁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当时的医生可以说是南宁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西医。现代医师这个职业所赋予的内涵正是从他们身上开始发源、传承。
黄宗贵现在已是该院的副院长,上世纪90年代,他是一名初出茅庐的骨科医生。从当时骨科的老主任身上,他看到了一名医生应有的样子,并“下决心自己也要成为那样的医生”。
有一件事让黄宗贵至今难忘。当时医院接到一名因车祸导致骨盆粉碎性骨折的病人,整整抢救了三天三夜。那几天,老主任没日没夜地研究抢救方案,对照病人的各种检查化验结果,拿着纸笔计算需要输多少血,输多少液体,里面的水、电解质等各种成分如何配比……每天都是夜里12时才离开病房,并交代黄宗贵“你就睡在病人旁边”。
那时还没有监护仪器等先进设备,病人的血压、脉搏、心跳等基本的生命体征,全靠“人肉监测”。黄宗贵虽然在病人的床边支了一张折叠床,但实际上基本没睡,隔一会儿就量量血压,数数脉搏,心里一直悬着一块石头,担心病情出现反复。
最终,在不分昼夜的坚持下,那位病人抢救成功并康复出院。由此,黄宗贵看到了医生应有的样子,是“对生命充满敬畏,对医术不懈追求。”
该院目前的骨科主任戴海就是黄宗贵带出来的徒弟,至今仍称他为黄老师,而不是“黄院长”。戴海到这家医院已有24年,他认为,前辈们传下来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以病人为中心”。
刚到医院的时候,戴海最强烈的一个感觉是上下班的概念非常模糊:下班前10分钟来了病人,老师们一定是处理好为止,不管要到几点。周六周日,办公室里一群的医生,都有各自的病人要观察、要处理。
为了让患者能随时找到医生,该院是最早公布医生私人联系方式的医院之一。戴海回忆,大概从2002年开始,医生给病人发名片。这意味着不管什么时间,哪怕是半夜,病人有需要,都可以找到医生。后来,医院把医生的电话印在病床头,包括科室正副主任及主管医生的电话。现在又有了“智慧医院”,病人通过手机就可以与医生交流,尽管形式在不断改变,但核心不变:“病人需要的时间就是我们的上班时间”。
2忘我付出:为了提升技术可以不惜代价
对于老南宁来说,于波这个名字应该并不陌生。很多人小时候生病是于波看好的,现在自己有了孩子,还是找他看病。上个月,于波正式退休。这样一位被评为“感动邕城的十大好医生”的儿科专家就此隐退,医院和患者都不答应,因此,他被聘为儿科业务顾问,继续留在医院,“让年轻医生有一个仰望的对象”。
“他不喜欢别人叫他老黄牛,可他就是像老黄牛一样干活。”作为于波一手带出来的学生,儿科医生梁正觉得,自己在老师身上看到了作为医生非常可贵的一个品质——勤奋。梁正曾经去过于波家:“他晚上没有娱乐活动,就是看书。”平时别人有问题问于波,他不用翻书就能脱口回答,因为整本参考书已经倒背如流。
于波还非常重视年轻医生的进修和学习。作为儿科主任,手下的医生全都被他先后送到北京儿童医院等先进单位学习、培训。他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医学发展,跟得上病人的需要。
医务人员对技术的追求是忘我的,不惜一切代价的,这代价甚至包括自己的健康。
在目前的老龄化社会里,老年人腰椎骨折成了常见病,治疗起来却非常棘手,长时间卧床导致肺炎、中风等问题接踵而来,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
2003年,该院骨科引进了经皮椎体成形术,通过在折断的骨缝里打入硬化剂起到治疗作用。戴海告诉记者,入针的位置非常危险,“前面是大血管,后面是脊髓神经,但凡有一点差错,要么死,要么残。”
由于是率先吃螃蟹的人,他们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于是,在黄宗贵的带领下,戴海和同事们持续、近距离暴露在射线下进行练习、操作,终于摸索出一套安全、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并在全区推广,“至今已经做了3000多例,没有一例失败”。
无一例失败的纪录背后,是一些医生因为大量“吃射线”,早早地出现了听力下降、白内障等健康问题。这种付出,戴海说“不觉得后悔”,因为造福了很多老人和家庭。
3开枝散叶:新一代挑起大梁,独当一面
什么样的医生是成功的?自己会看病还不算厉害,培养出一批会看病的医生才是真正的成功,因为医学这个领域,太讲究传承。
谢逢春是该院重症医学科的创建人。2002年,他带领一组医生外出学习后,于2003年正式组建了重症医学科,见证了一个全新科室的成立和成长。从最初的6张病床,到现在的25张病床,这里目前已成为全区重点学科、南宁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重症医学科被称为整个医院最后一道防线,送到这里的病人,几乎都是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谢逢春带领团队经过严密的监护,规范的救治,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把他们的那只脚拉了回来。
作为“接棒者”,目前的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凤鸣已经将人才培养从院内延续到院外。马山县人民医院加入该院牵头的医联体后,刘凤鸣带领团队在设备、规划、人员技术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从无到有地帮他们把重症医学科建起来。
有一次,刘凤鸣看到微信朋友圈里,当地一位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发了一条彻夜抢救病人的消息,才知道有这么一次危重的抢救。“这么严重的病例,他们没找我,自己就搞定了。”刘凤鸣很感慨,有种“孩子长大了”的感觉,“这感觉很不错。”
同样,在近年来儿科“医生荒”的大环境下,该院儿科不但没有流失一名医生,还将儿科服务辐射到更广的范围。去年1月,梁正被派往该院琅东分院担任儿科副主任。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坚持恢复了儿科急诊和住院,让附近居民的孩子出现急、重病时能就近处置。仅一年时间,业务量已经超过了本院,解决了琅东片区儿科就诊需求,方便居民就近看病。
儿科的另一位新生代力量梁彩庆,则被派往医联体内的三塘镇卫生院,帮助该院成为为数不多的有独立儿科的乡镇卫生院。在当地群众急切的就诊需求下,病区迅速扩大,让大批患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
新闻推荐
《小男孩手臂被绞断 8小时后成功接回》后续 马山县慰问组到医院看望受伤男孩 男孩肢体恢复情况良好,但有可能要做二次手术
慰问组人员向受伤男孩的家人了解治疗情况本报通讯员卢韬摄本报讯(记者韦东通讯员卢韬)马山县周鹿镇的小男孩小安帮助爷爷做...
马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