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圩村:壮族会鼓“响”誉世界舞台
本报记者孟振兴通讯员黎璐
12月14日上午,马山县百龙滩镇勉圩小学内,村民王政勤正在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记住壮族会鼓的鼓点。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的老人,正是几天前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为各方宾朋神采奕奕进行精彩会鼓表演的演员。
“对于我们来说,‘小课堂’和‘大舞台’同样重要。”王政勤说。
勉圩村是马山壮族会鼓的发祥地之一。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小时候逢年过节才能看到有人敲会鼓。“大多数村屯都只有一面会鼓,会敲的人少,肯学的人更少。”用老人的话说,“学敲鼓有什么用,还能敲出大米来?”
“是改革开放为会鼓带来了新的生机。”王政勤感叹。
上世纪90年代,乘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一些散落在马山县各个村屯的会鼓表演者开始自发组成队。从此,勉圩村会鼓队凭着祖辈传下的精湛技艺,很快在当地打响了名声,也在演出市场站稳了脚跟。马山县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将“马山壮族会鼓”当做该县的文化名片进行包装升级,并依据相关政策,对表演文艺队伍提供艺术指导和经费支持。
随着南宁乃至广西对外开放合作步伐的加快,马山壮族会鼓逐渐从小山村走向了大舞台。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体操世锦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等国际性活动上,壮族会鼓“一鸣惊人”,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勉圩村会鼓队藉此声名远播,每年演出收入超过40万元,“敲出大米”从戏谑变成了现实,传承队伍也从最初的20来人发展到如今的400多人。每逢当地重大节庆活动,会鼓表演队都会成为媒体和游客关注的焦点,通过“文化+旅游”融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村民们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据统计,马山县年接待游客人数从2015年的188万增加至2017年的320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30%;旅游总消费从2015年的12.1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7.2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登上世界舞台的壮族会鼓始终把弘扬传统文化放在第一位,传统的“舞龙鼓”“秧歌鼓”仍然是勉圩村会鼓队每一个成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王政勤和会鼓队的队友们还摸索创作了“振世鼓”等新的鼓谱,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现在,王政勤的侄孙女、勉圩小学学生王柳莹和她的同学们也已经从会鼓的“铁杆粉丝”升级为“初学者”,作为新一代的会鼓表演的”接捧人“,正在用富有朝气的鼓声续写马山壮族会鼓的新乐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新韬通讯员蒙建军)记者12月14日从马山县法律援助中心获悉,该县法律援助中心接到蓝某等24名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申...
马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