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南宁人的100张南宁面孔 百年水街“年粽世家”传承人张美芬

南宁晚报 2022-01-10 06:56 大字

?百年水街“年粽世家”传承人张美芬?方朝明 摄

辞旧迎新,又是年粽飘香时,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年粽,却给南宁人留下永远值得珍藏的春节记忆。

春节将至,百年水街到处弥漫着年粽的香味,年粽成了市民必备的年节美食,水街买粽成为南宁年节一道亮丽的风景。水街四代传承的“年粽世家”越美粽则受到市民追捧,为网红打卡店,店主张美芬被称为“水街网红粽张姐”。

从路边摊到网红店

张美芬今年60岁,为水街南宁传统年粽的传人。出生于南国边陲的“年粽世家”,血液里自然保留着壮族糯食的传统基因。外婆阮氏是做粽子的高手,母亲李莲英则把制作粽子的传统技艺,传给张美芬。“依那而食”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其自幼对包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学做的是越式四方形粽子。由于生活艰辛,张美芬13岁即外出打拼,练就了一手包粽绝活。从路边摊做起,直至现在网红店,先在邕江边上大同街摆摊,后又在水街开店,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张美芬说,粽子选料讲究,选用隆安深山的粽叶,无污染香味浓。粽肉要选择农家土猪,肥、油、带皮为好,糯米要选用靖西或横州大糯,也容易保存,有香味。粽叶不用山叶(有毛),有“地气”,绿豆要自家磨开(浸、泡、淘、洗),俗话称“原生态”。捆粽的绳要选用麻绳,“有麻气”“地气”。熬粽要用柴火慢熬“出味”。肉馅则选用农家土猪的五花肉和肥肉,用自家秘制的张记香料腌制。保证香味浓郁,酥烂油香,入口即化。

张美芬保持粽子的传统风味和制作技艺,又不断创新。既有适合年轻人口味的东南亚风味的黑米粽,也有老年人祝寿的寿星粽、乔迁新居的入屋粽、子孙满堂的生日粽、房地产的开盘粽、民间节庆祭祀用的供品粽等。适宜不同阶层、不同消费者需求。张美芬制作的粽子,先后荣获中国烹饪协会认定的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广西文旅厅举办的“广西有味,百县千菜——广西非遗特色美食大赛特色小吃金奖”,广西十大名粽,广西全域旅游大集美食一等奖,广西民族地方特色美食大赛金奖等。在最近广西商务厅、广西烹饪协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广西美食博览会上,张美芬制作了一个百斤广西大粽,赢得满堂喝彩。

年粽的民俗文化意义

关于南宁年粽,有众多民谣民俗,其中蕴含深厚的南宁地域文化底蕴。有民谣唱道:“大粽小粽贺新年,高中状元拜财神。”“尖米粽糯米粽,各人老婆各人痛。”“公双母对,永世团圆。”“公不离婆,秤不离砣”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高中状元,文武双全”寓意学业精进,事业有成。

南宁年粽,有“五方四角”的民俗:五方即为拜掌管地方的财神爷;四角即东为求太阳鸿运当头,南为求粮满仓丰衣足食,西为求平安男女老少四季顺遂,北为求圣贤北君南将无往不胜。粽子要用麻绳捆扎,寓意做人扎实厚道,一条肥肉带皮做馅,寓意粽不多心,一心一意,富得流油。用粽子送礼,切忌单数,要“大小搭配,公双母对”,寓意大财小财都发,大官小官都做。

粽子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祖和祭土地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一种祭品。后延伸为“五月五”祭屈原,表达了后人对屈原的敬仰。

以粽子为典型代表的壮族糯食,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日常生活、婚丧喜庆、节日仪式及人际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糯食在壮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民俗文化意义,是壮族稻作农业文明历史记忆的再现,具有身份、神圣、美好的象征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

壮族地区是我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之一,从古到今都生产稻米,壮族是以大米为主食的民族,壮族种植的水稻有籼、粳、糯三类,其中,籼稻和粳稻米性不黏,而糯稻米性较黏。糯稻的广泛种植,孕育了壮族丰富的糯食文化基础。早在商周时代,壮族先民就会用糯米制作米糕、糍粑、粽子、彩色糯米饭等数十种糯食。目前糯食仍然是壮族日常、节日、仪式等场合中必不可少的食物、社交和祭祀物品。

粽粑即粽子,是壮族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也是亲友之间互相赠送的礼品。壮族人所制的粽粑花样繁多,按形状有猪仔粽、牛角粽、羊角粽、三角粽、驼背粽等,形态各异。按照制作方法,又分为包米粽和包糕粽,包米粽是将糯米(适当掺些粳米)浸泡一夜,然后用粽叶包成各种形状,煮熟即成;包糕粽是将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过滤稍干,包扎后煮熟即可食。若加入红糖、猪肉、绿豆、板栗等馅,则有甜粽、肉粽、绿豆粽、板栗粽等。壮族所制粽粑大小不一,大的可供全家人甚至十几人吃,象征家人亲朋团圆和美。壮族借此以助除夕守岁之兴味,年粽煮熟后,要摆上供桌祭祀祖先,元宵节才回锅重煮,然后分割,请亲戚好友欢聚享用。广西壮族地区粽粑的种类有方粽、尖粽、大粽、肉粽、灰水粽、凉粽、羊角粽、长粽、角黍等,是根据粽粑形状或粽粑中的馅而命名。

因耐饥易饱,香而不腻,制作简单,食用和保存方便,糯食在壮族生活中占有很高地位,深受男女老少喜爱。

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糯食对于壮族稻作农业的时间记忆,主要体现在壮族的节日和仪式之中。特定的节日食用特定的糯食,寄托了壮族特殊的稻作寓意,这是壮族对其农业文明的特殊记忆方式。糯食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了壮族稻作生产的诸多繁忙,记忆着壮族农业的过去史实,反映了壮族的现实生活,也寓意壮族农户对五谷丰登的憧憬。糯食对于壮族的历史记忆,还根植于壮族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壮族用糯食纪念本民族的英雄人物,糯食的来历与壮族神话传说有关,这些都说明了糯米已经成为其生存与精神的双重支撑,承担了壮族人民厚重的历史回忆。

壮族自古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生计方式,糯食是壮族喜爱的食品,在节日、人生礼仪、祭祀、交际等活动中被频繁使用、普遍赠送和互相交换,这就使得糯食超越了一般食物的范畴,而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糯食在壮族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糯食的馈赠与分享,壮族将福运互相传递,意味着获得福运的人必须付出辛劳。糯食除了带给壮族舌尖上的享受外,还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质。糯食的娱乐性与糯食本身的特性联系密切。壮族的各种糯食,分割随意,无须刀筷等辅助工具,食用方便,为人们分享美食和共同娱乐创造了条件。

方朝明

肉粽的传统制作技艺

原料:大糯米5公斤,鲜绿豆3.5公斤,肥猪肉5公斤,油50克,盐70克,酱油、白糖适量。

制法:先选用肥肉洗净、切条,放盆中加盐、糖、酱油(也有加自制酱的)腌制。将糯米用清水淘洗干净,再用温水浸泡,加入食盐拌匀待用。选用本地粽叶,洗净、剪去头尾。把粽叶叠好摊平,放入适量糯米,用手指在米中间开沟,放入绿豆、肥肉,上敷绿豆,再覆盖糯米,卷上粽叶,然后折卷,包成“枕头”状,最后用麻绳捆扎。煮粽一定要先把水煮沸才能放粽子熬,粽身必须全部浸入水中,熬煮3小时左右,再把锅底粽子换至锅面。如果水不够可加入开水,切忌加冷水,再熬3小时米烂熟透即成。

特点:形似枕头,香飘四溢,肥而不腻,糯软滋润,回味悠长。

粽子一般包裹为长条状,又称“枕头粽”。一般为男制馅料,女包粽子,寓意“欢乐祥和,家庭美满”。

壮家粽分为三种:大的称为“皇粽”,壮语称“篷宝”,大者有十多斤,也有五六斤重的。中的称“逢”,每个一斤左右,为现在所常见。小的只有几两重,壮语称为“逢勒”,意即小粽子,用作供神、拜年之用。

煮粽也很有讲究,通常是把炉灶铁锅置于宅中,文火煮10小时以上。

新闻推荐

南宁南过境线建设迎来重大进展 —探访即将全线通车的吴隆高速公路项目

宽阔平坦的吴隆高速公路。电焊工人在进行焊接作业。本报记者沈程/摄“提篮拱”造型的沙尾左江特大桥。扫一扫,关注吴隆高...

隆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