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用当年新割下的稻草揉拧、编扎出1000多片“龙鳞”…… 隆安手工稻草龙 浸润“那”文化魅力

南宁晚报 2021-10-13 07:04 大字

?巧手编织的“龙鳞”

■本报记者韦东/文程勇可/图

“那”文化中那字的意思是稻田。自古以来,隆安人在土地里耕耘、收获,他们尊重稻草,崇拜稻草,感恩稻草带来的丰衣足食,也坚信稻草能够压邪气、祈福泽。隆安壮族扎龙技艺是壮族地区一绝,惟妙惟肖的稻草龙是其代表作。壮族人通过舞稻草龙表达对“龙神”无限的敬意,祈望其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隆安县以稻草龙为代表的稻作文明系统,成功在2015年申请成为南宁市级的非物质遗产。

稻草扎龙形成壮文化独特魅力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隆安人就开始用稻草扎龙挥舞,以表达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认为这样可以驱走虫害和“田鬼”,同时向上天求雨,祈祷来年生活风调雨顺。这种形式一直流传至今,并逐渐成为隆安县的著名民俗体育活动。

隆安人的稻草龙整条以稻草制作,龙头、龙身、龙尾等处点缀色彩斑斓的彩绘,显得栩栩如生。舞龙活动主要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庙会、六月初六的“祭稻神”和春节等当地民间民俗活动中举行。出龙之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或稻草龙传承人用毛笔蘸朱砂点睛开光,方开始表演。

以前的舞龙队员,主要由成年男子组成,现在的舞龙队也开始加入了女队员,并在衣服上分为男红黄,女青蓝,每队10人,其中9人掌龙,1人掌龙珠,狂奔飞舞,穿梭在县城的道路上,稻草龙犹如在腾云驾雾一般,不露断痕,更见功夫,其景十分壮观。在农历新年的隆安稻草龙民俗活动中,祥龙穿街入巷,穿门入户,人们争先上前抢拔龙须,为的是扎于鸡笼、猪圈、牛栏和谷仓,以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和吉祥平安。

手工制作复杂工艺造就惊艳韵味

稻草龙顾名思义就是用稻草秆编织成的龙。由手工艺人选择在盛夏收割的稻草,通过复杂的手工制作,让这些幸运稻草获得了新的生命。

制作稻草龙选的稻草也是极有讲究的,一定选择当年新割下晒干的稻草秆,长度适中,富有韧性,细扁修长,色泽金黄,夹杂着淡淡的草香和阳光气息。再由民间艺人将一根根细扁的稻草秆揉拧、编扎、捆绑,制作出一片片的“龙鳞”,1000多片“龙鳞”挂在同样由稻草编积的龙脊和龙尾上。而龙头为了更具韧性更显精美,则使用竹篾条扎成龙头的架子,使得龙嘴能够张开至理想角度,龙须则用编织好的钢丝制作。最传神的龙眼用的则是特制的材料,在晚上还可以通电使其发出光芒,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制作好的稻草龙,由龙头、龙尾和7节龙身组成,全部展开最长达到25米,需要10个人才能舞动。

做好的稻草龙,龙头高昂,大张着龙睛,吞吐着龙舌,高耸的龙脊和两只张开的龙爪,看起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仿佛能够随时盘旋腾起。纯手工编织成的稻草龙,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本地举办的大型民俗、商家开业等活动都要请稻草龙助兴,不少外地的活动也纷纷前来邀请稻草龙去做表演。“稻草龙现在已经成为隆安稻作文化的一个标志,成为推动‘那’文化的主力。”隆安县城厢镇国泰社区稻草龙总设计师陈少章老人说道。

新闻推荐

放羊坠入40米深洞被困一天一夜后获救 事发隆安,老人经救治已脱离生命危险

救援人员和群众合力救人。警方供图今报南宁讯(记者卢荻通讯员苏潘萍)9月20日,隆安县南圩镇一老人在山上放羊时,为了救羊不慎...

隆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