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电影译制:以苦为乐诠释光影故事

广西日报 2021-02-02 08:39 大字

配音场景。 (采访对象供图)

本报记者赵娟

在多民族聚居地的广西偏远农村地区,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将一部部经过译制的民族语电影送到千家万户,丰富了广西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近日,记者采访部分广西民族语电影译制人员,揭秘民族语电影译制的幕后故事。

1翻译有味配音有神

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对于许多人而言比较陌生。以往,一部电影在内地公映一年甚至两年后,少数民族地区才能看到这部影片。如今,这一时间周期已缩短至半年甚至更短,这主要归功于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的丰硕成果。

从2010年至今,广西电影集团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与区内8个译制点合作,译制了500多部各类题材的少数民族语电影版本,每年放映两万多场次,少数民族观众达300多万人次。

据该译制中心原主任吴兰英介绍,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不过那时候没有正规的少数民族语译制片,只是放电影时,由放映员在放映现场对白解说。解说也不完整,只是在电影故事发展到高潮时才解说一下,让观众感觉美中不足。

从2008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推行农村数字化放映,16毫米胶片电影被逐步淘汰。广西于2009年开始少数民族语电影数字录音工作,与胶片时代相比,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有了巨大飞跃。“以前胶片录音时,我们的办公场所在南宁市建政路原广西电影公司几间狭窄的房子里,一个话筒、一个支架,再加上一台21寸电视机作为显示屏,就是一套标准的设备。设备简单,导致噪音、漏词等问题没办法解决。现在数字录音以后,我们拥有了区内一流的录音技术人员及数字录音设备,噪音、漏词等问题都得到很好解决,录出来的效果跟电影原版是一样的。”吴兰英说,民族语电影译制最难的就是翻译。译制创造银幕魅力的关键是“剧本翻译要有味,配音演员配音要有神”。配音员不仅要会说并熟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喜欢艺术表演。广西现有约60名配音员,承担了区内壮语、苗语、侗语3个语种8个方言以及毛南语、瑶语、京语、仡佬语、仫佬语等少量保护语种的电影译制工作,近三年来保持每年译制少数民族语影片80部左右,译制的《唐山大地震》《天琴》《夏洛特烦恼》《战狼》《笑功震武林》《突发事件的应急自救》等故事片和纪录片,受到少数民族群众喜爱和欢迎。目前,广西共有400多部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节目登录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

2倾情传音角色活现

广西民族语电影译制,离不开译制中心配音员的辛苦付出。他们用自己民族的语言,赋予电影角色二次生命,为家乡父老乡亲带去知识和欢乐。

隆安县电影公司配音员韦喜牛,是隆安壮语译制点的组长。他17岁开始做电影配音,在其40多年的配音生涯中,共参与译制了500余部故事片、纪录片。他告诉记者,自己刚接触配音工作时,觉得好奇和新鲜,但是要做得好并不容易,必须付出大量心血。隆安壮语译制点现有8名译制员,每年有十几部影片译制任务。拿到影片素材后,他要把角色的语言翻译成壮语语言。“用哪种壮语,这很有讲究,比如说‘吃饭’,我说成‘哏走’,隆安周边平果、田东、扶绥的群众都能听懂,可以惠及更多壮族群众。”

翻译完成后就是分配角色。由于配音员少,一部影片每个人配几个角色是常态。译制《夏洛特烦恼》时,电影有五六十个角色,每个人都分配了一二十个角色。领到角色后,译制员们就各自回去练习台词,揣摩角色,反复练习原片人物的性格、说话特点。等到大家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后,就一起到译制中心进棚录音。

尽管准备得十分充分,但配音员经常会出现卡壳、对不上口型的情况。韦喜牛说:“录音时口型一定要完全对得上,必须按照原来角色的速度来配音,快慢相差一点都不行。有时候为了对一句话的口型,反复录上百次的情况都出现过。而且,还要根据角色的性格、语气、情绪、年龄等来配音,最大可能地展现角色原貌。”

录音结束后,技术人员进行后期混音制作,然后将成品送到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中影译制中心审核。审核合格后,就可以进入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

2020年,隆安壮语译制点共完成了《英雄儿女》《赏金猎人》《绑架者》《远离毒品珍爱生命》《防范电话诈骗》等14部故事片、纪录片的译制。“工作虽然辛苦,但每译制完成一部影片,都有一种喜悦感和成就感。”韦喜牛感叹道。

3肩扛使命坚守阵地

“像爱护环境一样爱护壮语”,这是韦喜牛在民族语译制岗位上坚守40多年的原动力。隆安壮语译制点在电影业最萧条的时候曾面临解散,可韦喜牛本着对壮语电影配音工作的不舍深情和传承壮语语言的使命感,始终坚守在配音岗位上。“配音员老的老、退的退,剩下我一个撑起来,现在这几个年轻的配音员都是我招收进来的,工资非常低。现在讲壮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为了拯救我们的语言、语种,大家都有一种使命感,愿意为这份事业甘守清贫。这些年轻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每个人都能说一口地道的壮话,但为了使影片语言更准确规范,他们不仅刻苦钻研壮族方言,还四处搜集生动形象的民间谚语,请教民族语专家,探访民间懂行的老人。”

“这个是我们祖宗留下的语言,不能丢失,所以我要坚持。”都安瑶族自治县电影公司配音员覃宏林,在配音岗位上奋斗了20多个年头,他一边做着配音员,一边担任着放映员的工作,常年走村串寨为群众放电影。因为经费紧张和人员不足,都安壮语译制点生存得非常艰难。尽管如此,2020年,他们还是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生死一线》《使徒行者》《中国蓝盔》《脱贫路上好支书》等15部故事片、科教片的译制。

近年来,广西从政策指导、设备更新改造、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我区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得到自治区财政和国家电影专项资金扶持。针对人才缺乏的情况,在不断实施译配人员“老带新,传帮带”的同时,广西电影集团组织举办“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配音艺术培训班”,从翻译、发音、表演等方面对配音员进行培训,提高了全区配音队伍的配音艺术感染力。

译制员们发自内心地感叹: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明天会更好!

新闻推荐

隆安 引导搬迁群众参与社区管理

本报隆安讯12月9日,隆安县震东社区和鑫佳园小区搬迁户周爱秋来到社区感恩超市,用200分爱心积分兑换了一桶油。“参与创文明...

隆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