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有业心里稳
本报记者杨波乔晓莹
1月28日下午,在隆安县城厢镇旺中村中黄屯一处位于山坳中的旱鸭养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里,养殖户黎枝强、农海华夫妇站在鸭棚前翘首以盼。1万羽刚孵化出壳的鸭苗从柳州市马不停蹄地运到了该基地。
为了给这批小鸭子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夫妇俩提前一周就对鸭棚进行消毒、晾晒。“我们的肉鸭平均45天出栏,每只重量近4公斤,公司按10元/公斤的保底回收。2020年,我们没有受到疫情太大影响,共出栏5万羽肉鸭,销售收入20多万元。”黎枝强粗略算来,喜笑颜开。
黎枝强是都结乡都结社区的脱贫户。由于家里只有4分薄田,无法维持生计,他和妻子自1996年起南下广州,辗转各快餐店打工,用微薄的工资供儿子读书。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2017年,家乡的帮扶干部联系黎枝强,得知他的近况后,向他推荐了旱鸭养殖项目和产业帮扶政策,鼓励他回乡创业。
“一开始,我心里没底,拦着他不要回去冒险。毕竟光是搭建鸭棚就要10多万元,我们上哪借那么多钱?”农海华回忆起自己拖丈夫后腿的往事,不好意思地说。
为了帮助黎枝强解决创业资金难题,帮扶干部指导他申请了小额贷款及邮政银行“农贷通”低息助农贷款,并送他到玉林农业学校参加旱鸭养殖短期培训班。
一切准备就绪,黎枝强建起鸭棚,与饲料龙头企业合作,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旱鸭养殖,首批鸭子即获利5万元。2019年,他注册成立牧业公司,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为了照顾好新到的鸭苗,夫妇俩决定2021年春节就在基地里度过。他们位于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的新房,距离基地20多公里路程,驾驶电动车就能往返。等到鸭子出栏,趁着消毒鸭棚的间歇,他们会回新家住上几天,跟孩子团聚。
黎枝强说:“之前我们在广州打工漂泊20年,从来没有添置过像样的家具,因为我们在那里没有家的感觉,工作也不稳定。现在回到家乡发展,有了漂亮的新房,有了增收的产业,我们安定下来,心里稳稳的。”
近年来,隆安县抓住产业扶贫政策好、项目多、资金多的机遇,培育发展火龙果、香蕉、肉牛、肉鸡等特色产业。为解决好困难群众发展产业“最后一公里”难题,该县产业开发专责小组牵头组织讲师团,并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304名,以贫困户、村干部、产业发展指导员、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等为重点,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助推“5+2”“3+1”特色产业扩量提质。
新闻推荐
中建五局广西分公司超英爱心联盟走进贫困村开展公益扶贫。中建五局广西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邹瑜赴现场指导工作。中建...
隆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隆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