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乔建镇龙淰村修路助力发展特色种养,让农家土特产走出大山 打通致富“大动脉” 村民脱贫有出路

南宁晚报 2020-06-17 17:22 大字

?村民在饲料基地里除草本报记者韦薇摄

本报讯(记者韦薇)要致富先修路,道路通,产业兴。近日,记者在隆安县乔建镇龙淰村看到,龙淰屯村道至龙古的产业路沿山盘绕,如同盘旋在山区的一条金线,打通了肉牛养殖基地与饲料基地的交通“动脉”,也让农家的土特产品走出大山,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

龙淰村是南宁市5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地处四面环山的偏远大石山区。在村民翟富峰的记忆中,村道没有修通前,每次外出都要走泥泞的羊肠小道,而且要翻过两三个山坡,交通很不便利。

为了发展产业,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玉尚龙等人没少花费心思。龙淰村虽地处大石山区,但还是具有发展肉牛养殖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如自然环境相对封闭,对于阻隔疫病的传染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而丢荒地及碎片化的土地可以开展牧草的种植。龙淰村有种植玉米、甘蔗的传统,且附近村屯农作物的秸秆比较充足。此外,村民历来有养殖肉牛的传统。为此,龙淰村决定以肉牛养殖作为本村特色产业,建设龙淰村肉牛养殖示范园,发展肉牛养殖。

肉牛要吃青饲料,发展肉牛产业首先要有足够的空地来种植牧草和玉米。经过讨论,龙淰村村委提出,龙淰屯有一块位于山坡下撂荒了差不多10年的70多亩土地,可作为饲料基地,用来种牧草等。

随后,龙淰村利用帮扶企业以及南宁市检察院的捐助、隆安县发展产业的76万元资金,从村道修一条路到山坡下的饲料基地。可是,修路过程困难重重。由于产业路处在大石山区,从拗口到底部的高差大,达到100来米。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请爆破公司爆破,将路基降下来。经过大家共同努力,2019年8月,这条全长1.3公里的产业路建成并投入使用。

近日,在这块饲料基地,玉米已经长得跟成年人一样高,叶子鲜嫩。村民翟才业等人正在玉米地里除草。他说,龙淰屯村道至龙古的产业路修好后,他们外出更加方便了。如今,他农闲时在基地里工作,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工资。

龙淰村还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经营、做好土地流转和就近雇工增加收入的文章等,确保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加,确保困难群众增加收入。据了解,2019年底,龙淰村整村如期脱贫摘帽。

新闻推荐

战“疫”中的“气象诗人”

谁持彩练本报记者张天韵“……不相信眼泪/我相信那些逆行者的脚步/相信那些机智、坚毅的眼神/相信十几个小时奔波不停/千...

隆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