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南圩镇銮正村 “深度贫困村”变身“集体经济示范村”

南国早报 2020-05-24 13:48 大字

扫一扫,看视频

南国早报记者赵敏

南宁市隆安县南圩镇銮正村地少、山高、坡陡、缺水,曾是“靠天吃饭”的深度贫困村。2016年,村里陆续建起4个集中牛舍,全村528户农户有380户从事育肥牛养殖,有的农户还养羊、养鸡、养猪。2018年,该村成为南宁市56个深度贫困村里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村之一,被自治区评为隆安县“集体经济示范村”。

赢得信任

海报贴到路边,有困难都找他

銮正村地处大石山中,几乎没有什么土壤。以前,村民用石头把泥土围起来,在巴掌大的地方种点玉米、木薯、红薯等抗旱植物维持生活。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村共有528户2087人,贫困率达61.19%。

2016年2月,田轶被组织选派到銮正村担任第一书记。从驻村第一天起,他就开始走访群众、摸查贫困户情况。为了赢得村民的信任,他在大路边和村民家门口都贴了一张海报,上面有他的照片、名字和电话号码,并印上“有困难找书记”6个大字。

起初,村民不以为然,还拿“有困难找书记”这句话来调侃他,后来看到田轶千方百计找爱心人士资助贫困户的孩子上学、帮助贫困户建新房、给贫困户买来猪崽饲养增收……田轶的手机号码渐渐成了“求助热线”,村民有困难、有问题都会打电话找他。

靠山吃山

建集中式牛舍,吸纳村民养牛

被村民当成自己人后,田轶开始谋划村里的扶贫产业。他意识到,大石山区不宜种植,适宜发展畜牧业。这里有大片的山地,靠山吃山,山上有丰富的草料,草料可养牛、养羊,林下也可养鸡。

2016年10月,在政府的帮助支持下,一个占地2500平方米、共70间可养育肥牛300头的集中式牛舍建成了,育肥牛专业合作社很快也成立了,很多村民加入合作社,开始养牛增收。随后,銮正村渐渐形成以育肥牛、养猪、养鸡为主,种植中药材、大豆、木薯等为辅的特色扶贫产业。2018年,銮正村被自治区评为隆安县“集体经济示范村”。

2019年,銮正村木薯产量1500吨,产值90万元以上;全村集中牛舍养殖育肥牛230头,另外380户散养育肥牛850头,其中贫困户养殖453头,仅育肥牛一项每年收益就在170万元以上;肉猪养殖基地一期项目2019年10月已出栏肉猪1150头,二期已在今年4月6日投入使用,如今一、二期同时养猪2400头,计划7月初出栏一批,下半年再出栏一批。通过场地出租、机器设备入股、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2019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24.75万元。

脱贫致富

路越来越宽,汽车越来越多

驻村期间,田轶为銮正村制定了“12345”发展目标:“1”是一个品牌,做大做强育肥牛产业;“2”是两条腿走路,坚持种养结合,引进企业建设年出栏2400头肉猪的养殖基地,流转302亩土地搞中草药和高能大豆的种植;“3”是培养3个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4”是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后盾单位、社会爱心人士、村干村民的支持,助力脱贫攻坚;“5”是全村5个自然屯实现产业全覆盖,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截至2018年底,銮正村贫困人口降低到13户35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64%,成为南宁市56个深度贫困村里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村之一。2019年,贫困发生率降为0.7%。目前,全村还有6户15人未脱贫,这些未脱贫户主要通过低保救助、医疗报销、两残补助、安排公益岗位、帮助解决日常生活用品等方式确保达到“两不愁三保障”。

除了村民渐渐脱贫致富,銮正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路越来越宽了,小汽车越来越多了,群众的物质生活也更加丰富了,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上不起学了。村里的党员还带头成立了“銮正村感恩文艺队”,只要不下雨,全村有4个屯的妇女每天晚上自发组织在村里跳广场舞,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存在感在不断增强。

新闻推荐

《乾隆王朝》⑧ | 乾隆的家庭悲剧和与兄弟们之间的关系

辛峰十点人物志领读|辛峰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关河五十州的作品《乾隆王朝》。在昨天的阅读中,我们读到了平回战争中著名的黑...

隆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