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隆安有望发现大石铲文化主人的“家” 经过3个年度的连续发掘,娅怀洞遗址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考古专家解密史前人类居住地

南宁晚报 2017-09-30 06:58 大字

隆安娅怀洞遗址位于该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一座孤山上(资料图)考古人员原计划发掘遗址内洞,但挖掘近8米深仍未找到洞口谢光茂正在介绍各文化堆积层出土的遗物出土的石制品出土的穿孔石器显微镜下的疑似水稻植硅体(资料图)出土的蚌器(资料图)出土的完整人类头骨化石(资料图)出土的动物牙齿化石

除资料图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提供外,其余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赖有光摄

大石铲文化是广西一种独特的史前文化,隆安则是这种文化分布的中心,但是关于这种文化创造者住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经过3个年度的连续发掘,隆安县娅怀洞遗址获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并且很有可能寻找到大石铲文化主人的“家”。9月28日,来自国内及自治区的考古专家实地探访了隆安娅怀洞遗址,并针对该遗址今后的研究方向和保护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洞穴考古发掘难度大

在漫长的岁月里,史前人类以洞穴为家,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留下了许多生活过的痕迹。早在2015年11月,记者便在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娅怀洞遗址发掘领队谢光茂的带领下前往娅怀洞遗址一探究竟。

当年考古人员曾搭建高架,调查位于遗址上方约5米处的空洞。经考古人员从空洞顺着梯子进入内洞,发现内洞长约6米、宽约3米,洞内地面可见大量文化遗存。时隔近2年,娅怀洞遗址的发掘面积从原来的近15平方米扩展到40多平方米,发掘深度从6米延伸到8米,然而发掘范围依然止步于洞厅。

“原本我们也计划发掘内洞,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连接洞厅的洞口。”谢光茂说,如果今后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发掘内洞,便能了解史前人类是如何利用洞穴居住,是否也像现代人类一样对居住地进行功能区分,比如有加工石器的工作间、卧室和餐厅等。

洞穴遗址是考古发掘难度最大的一类遗址,主要原因是洞内堆积复杂。娅怀洞遗址内遍布大量石块,既有石灰岩,又有钟乳石,还有修路工人在此处采石留下的大量石碴。谢光茂和考古团队成员尝试了许多费时费力的方式,如电钻、锯子、榔头等清理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保护遗址。

出土遗物引专家关注

尽管发掘工作困难重重,但是让考古专家们感到兴奋的是,该遗址文化堆积厚达5米。根据出土遗物的特征及测年结果,娅怀洞遗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都有史前人类活动。

“娅怀洞遗址富含了不同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留下的遗物和遗迹,对于我们研究先民在这一地区的生存演化、文化发展,以及对我们现代历史的衔接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高星表示,考古界十分关注人类从狩猎采集经济向定居农业社会过渡的课题,但一直没有适合的遗址可供参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以“震撼”二字形容实地探访娅怀洞遗址的印象。王幼平介绍说,南方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喜欢住洞穴,但是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洞穴遗址很少,尤其娅怀洞遗址还出土了完整的人类头骨,并且已经成功提取出DNA,对于研究更新世晚期人群的多样性、人群的迁徙交流以及本土壮民族的起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此外,目前世界上考古发现最早的稻类遗存为1万多年前,而娅怀洞遗址发现了半粒碳化稻粒以及疑似水稻植硅体,年代距今已有2万~3万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认为,娅怀洞遗址的考古成果将为探索古代人类对野生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信息,为寻找距今两三万年前的水稻(野生稻)遗存带来希望。

将加大研究保护力度

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是我国最早创造的稻作文化之一。隆安是广西野生稻分布的重要区域,也是野生稻基因多样性的中心,更是那文化(稻作文化)发源地,隆安壮族先民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那文化习俗和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以隆安大龙潭为中心的大石铲文化区拥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先进的稻作工具,大石铲更成为古代稻作文化的标志。那么,究竟是什么人创造了大石铲文化?谢光茂特别展示了从娅怀洞遗址出土的大石铲,根据大石铲和制作大石铲的坯料和年代分析,大石铲文化的创造者很有可能曾在娅怀洞遗址生活。

谢光茂表示,目前考古团队已经计划与国内外研究单位合作,通过对文化遗存的深入研究,了解娅怀洞遗址史前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将利用不同学科分析和对比研究人类头骨化石,探讨本土人群,尤其是壮族的起源。

此外,今后考古团队还将根据发掘重要成果,及时编制保护规划,拟申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便于进行长期的发掘、保护、展示等工作的研究和规划,更好地保护利用娅怀洞遗址。

娅怀洞遗址概况

娅怀洞遗址位于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一座孤山上,距离隆安县城13公里。2014年,考古专家发掘隆安大龙潭遗址时,对周边山洞进行调查并发现娅怀洞遗址,该遗址由前洞厅和后内洞两部分组成,总面积100余平方米。

2015年至2017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会同隆安县文物管理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总揭露面积40多平方米,出土了一个年代距今16000多年前的完整人类头骨化石,发现了年代距今28000年前疑似水稻植硅体,两处史前人类用火遗迹,同时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化遗物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

娅怀洞遗址发掘区

娅怀洞遗址考古发掘分为A、B、C、D四个区进行,其中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发掘工作包括对扰土的清理和对A、B两个区的发掘。2017年3月至8月,发掘工作包括对C、D两个区的发掘。

A区:该发掘区发现了半粒碳化的稻粒。遗址周围并没有发现生存最重要的水源,不过从出土的大量螺壳和蚌壳表明,当时人类活动时附近有水源。除了螺壳和蚌壳,不同地层还出土了众多兽骨以及猴、野猪、鹿等牙齿,这些动物遗存应该是居住在该洞穴的史前人类食用后遗弃的。

B区:出土了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是华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具有确切地层层位和可靠测年的完整头骨化石,并且已经成功提取出DNA。该发掘区还发现了疑似水稻植硅体及一处用火遗迹。

C区:该发掘区发现一处用火遗迹,用火遗迹内有成层的灰烬,以及许多被火烧过的兽骨和石器。如此大面积、成层的灰烬存在,表明生活在该洞的史前人类曾长时期在同一地方烧火、取暖并烧烤食物。

D区:石制品是此次出土的主要文化遗物,数量巨大,绝大多数为打制石器,极少数为磨制石器。石制品种类包括石锤、石核、石片、工具等,工具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切割器等。石制品的原料多种多样,除常见的砂岩、石英岩、石英外,还有广西史前遗址中很少见的燧石、玻璃陨石、水晶等。

娅怀洞遗址出土遗物

人类头骨化石

更新世晚期完整的人类头骨在我国发现数量极少,而且多缺乏确切年代。特别是南方地层含有酸性土壤,大部分骨头很容易降解,因此娅怀洞遗址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是华南乃至中国近年来的新发现。通过该头骨牙齿的磨损状态,考古专家推测人头骨为一位老年个体。

疑似水稻植硅体

植硅体是植物硅酸体的简称,是指某些高等植物从地下水中吸取可溶性二氧化硅,而后沉淀于植物细胞内或细胞外部位置,由此形成的含水非晶态二氧化硅颗粒,简单来说就是植物身体里的结石。植硅体在野生植物的可利用性、栽培作物的起源和扩散、古人类遗址的环境变迁三个方面为考古学提供了证据。

打制石器

尽管打制石器看起来十分粗糙,但打制石器的出现对人类的进化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原始人类在不断改进制作石器的过程中使得大脑更加发达。以往岭南地区发现的打制石器属于砾石石器工业,而娅怀洞遗址出土的石器总体上属于石片石器工业系统,却又与北方的石片石器工业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应属于岭南地区史前文化中一种新的类型。

穿孔石器

以往在广西遗址中出土的穿孔石器均为天然的扁圆形鹅卵石所制,娅怀洞遗址所出土的穿孔石器则更加多样化,有二次加工,打磨过的痕迹。至于穿孔石器的用途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其中一种推测是将石器套在尖木棒上,以增加重量便于掘土。另外的说法是套在绳子上方便投掷狩猎。

刮削器

娅怀洞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中有不少体积较小,边缘锋利的石片或玻璃陨石、水晶等,这些锋利的制品被史前人类直接当作工具用来刮削、切割东西,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刀”。

新闻推荐

以展会为平台 以交通为纽带 以文化为媒介 “南宁渠道”助中国-东盟城市合作升级

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公众开放日,会展中心总是热闹非凡,市民大包小包购物忙(资料图片)本报记者潘浩摄■本报记者孟娟娟实习生陈叶冰9月12日至15日,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

隆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