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村 缝纫机“嗒嗒嗒”弹奏脱贫曲 横县马山镇汗桥村建立扶贫车间,让村民实现就近就业
?留守妇女在扶贫车间就近就业
■本报记者郑芳文/图
走进横县马山镇汗桥村扶贫车间——小康玩具加工厂,记者看到,几名女工正在按照流水线要求,脚踩缝纫机,熟练地进行布偶玩具缝纫的生产操作。近年来,汗桥村通过“经济能人+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开办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及留守妇女实现在家里就业增收,并且还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利用闲置劳动力,成立扶贫车间
马山镇汗桥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下辖12个自然屯,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424人。2016年,宁英杰到横县马山镇汗桥村任第一书记。他发现,村里贫困人口多、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里青年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里的都是老人妇女儿童。
面对这样一个“老弱妇孺”群体为主的村子,如何才能让大家脱贫致富呢?宁英杰走访了解到,这里的妇女心灵手巧,动手能力强,如果能为她们安排适合的工作,让闲置的劳动力动起来,让她们既可以照顾家庭,还能增加收入,岂不是两全其美。
说干就干,宁英杰带领村里党员干部外出考察,拓宽了思路。经过与村“两委”班子开会研究,决定通过“经济能人+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引进本地手工加工型企业,利用10万元扶贫资金购置机器设备,腾出村委闲置的3间办公室,成立扶贫车间。
在家门口就业,既能顾家又能赚钱
2017年12月,在全体村民的见证下,扶贫车间小康玩具加工厂正式投产,车间面积80平方米,主要生产手套、布偶玩具等,吸纳了30余名留守妇女进入车间工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人。小康玩具加工厂是横县首批就业扶贫车间,在马山乡4个村委发展了就业扶贫加工点,分布在汗桥、西竹、罗板和双桥村委。
扶贫车间的建立,不仅能够实现贫困群众在车间里增收,也能让不便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妇女实现在家就业。“现在方便多了,在村里打工,不用外出,既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又能赚钱补贴家用。”贫困户郑汉清边踩着缝纫机边说,她的孩子就在一墙之隔的小学里上学,下了班她还赶回家给孩子老人煮饭吃。
2018年,汗桥村扶贫车间面积扩大到160平方米,新增缝纫机30台。2019年新增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3个。如今扶贫车间共为包括13名贫困户在内的50多名留守妇女、老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主要生产编织箩筐等产品,每人每月增加收入300至2000元。而村委也通过收取场地、设备租赁费等,每年稳定收益1.3万元,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村集体、厂家、村民三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发展特色产业,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改变村里落后设施,需要发展产业。宁英杰通过牵引后盾单位——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给汗桥村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予以帮扶,解决了村里道路硬化、路灯照明、人饮工程等问题。
要脱贫致富,产业要搞起来。2016年底,宁英杰向后盾单位申请了4万元资金购买2.5万株牛大力种苗免费发放给8户贫困户,让他们靠自身发展产业获得持续增收,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汗桥村委旺村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出现困境,宁英杰多方奔忙为合作社争取到16万元资金,帮助该合作社搞立体养殖,建起了肉鸽养殖场,通过卖鸽子获得可观收入,发酵的鸽粪还是最好的鱼饲料。“今年开春以来,养殖场饲养的肉鸽从原来的1000对增加到2000对。”在合作社的养鸽大棚里,宁英杰捧着鸽子笑着说,合作社的立体养殖项目带动了8户贫困户30多人就业,还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万多元的年收益。
新闻推荐
学院领导率队深入合作企业调研促就业。黄荣媚摄南国早报记者许莎明通讯员蒋梅玲秦琰受到疫情影响,就业问题成为横在高校毕...
横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