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手艺里 藏着满满的爱
黄卉的妈妈在缝制民族服饰。 受访者供图
妈妈的手艺永恒的爱意
编者按
5月12日是母亲节。在孩子眼里,妈妈就像是“超人”,有各种手艺,会各种技能。很多人都穿过妈妈织的毛衣、盖过妈妈钉的被子。在异乡打拼的游子,常常会想起妈妈烧的一桌好菜。随着时代变迁,妈妈们的技能也在变化,比如烘焙就越来越受新时代妈妈的欢迎。与此同时,除了织毛衣、做饭菜这些“有形”技能,妈妈还在凝聚家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待人接物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展现了“无形”的技能。这个母亲节,我们推出“妈妈的手艺永恒的爱意”专题报道,表达子女对母爱的感恩和敬意。
南国早报记者李艺黄占玲
妈妈总是心灵手巧的,提到妈妈及妈妈的手艺,大家总是有很多话要说。母亲节前夕,南国早报开通“妈妈的技能”微信交流群,向网友征集妈妈们的拿手技艺。织毛衣、钉被子、包粽子……这些看似平常的手艺背后,实际上寄托着妈妈对儿女们无私的关爱。妈妈手艺传承的背后,也有儿女对妈妈的感恩和思念。
晒技能
这位外婆织的校服
竟能“以假乱真”
在南国早报开通的“妈妈的技能”微信交流群里,不少网友都分享了自家妈妈的“特技”。年过八旬的市民桐初发来邮件,介绍母亲当年用毛线编织的毛衣、帽子、毛裤、袜子等。桐初回忆称,母亲用毛线编织的大衣非常精美,以至于邻居们都以为是从商店购买的。
在南宁工作生活多年的蒋女士,也有一位擅长织毛衣的妈妈。小时候她穿的毛衣都是妈妈亲手织的,妈妈会为她定制毛衣图案,例如胸口位置有小动物,口袋上有花朵……这让她成了不少小伙伴羡慕的对象。现在,蒋女士儿子穿的毛衣也由外婆一手包办。外婆觉得校服毛背心质地太硬,外孙穿起来不舒服,她干脆就找了同色的毛线,照着织出了一件一模一样的毛背心,可“以假乱真”,难以看出与原版的差别。
今年50多岁的横县人杨子凤擅长包粽子,她包的粽子用料讲究,香软可口,很受亲戚朋友的欢迎。不过,跟妈妈学会包粽子的杨子凤始终觉得,还是妈妈包的粽子味道最好。遗憾的是她的妈妈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杨子凤没有办法再向妈妈请教怎么包粽子更好吃,也听不到妈妈对她的鼓励了。
白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几年前,她向妈妈抱怨市面上找不到好吃的红糖年糕。妈妈听到之后,就把过去做红糖年糕的手艺捡了回来,还根据女儿的口味,不断地对年糕的味道进行调整。最终,在经过尝试后,妈妈在红糖里加入姜,创新性地做出了她钟爱的姜糖年糕。白女士说,自己妈妈做出了姜糖年糕之后,她就只认这个味道,再也没有去商场买过年糕。
说母爱
妈妈千里迢迢到外地给女儿做“酸嘢”
黄卉家在百色那坡县,在她的衣柜里,珍藏着一套黑衣壮服饰。这套衣服是年过七旬的妈妈一针一线为她缝制的。在黄卉小时候,村里不管是大人和小孩,都会穿家做的壮族服装。做衣服用的布料,从织布再到扎染等过程,全靠村里妇女的一双巧手完成。
黄卉依稀记得,当时妈妈白天需要忙农活,只有到晚上才有时间缝制衣服。一年下来,会给她们三姐弟每人缝制一到两套衣服。黄卉说,每当穿上新衣服,她就感觉格外自豪和开心。长大后,黄卉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再穿黑衣壮服饰,但妈妈担心自己不在以后,子女们再也穿不上自己亲手做的服饰,于是利用闲暇时光,给孩子们每人又缝制了一套衣服。
这十多年来,张女士远在桂林的妈妈,每年10月份都会准时来看望在南宁生活的她。之所以挑这个时间点,是因为妈妈特地赶在南宁入冬之前,来为女儿钉被子。钉被子就是用长针把冬天盖的棉被和被里、被面等缝在一起,被子被固定在中间,四条边用棉线缝上,这样被子和被套就完美地贴合在了一起,冬天盖起来特别温暖舒服。张女士说,她从小睡惯了妈妈钉好的被子,来南宁之后盖不惯普通的被子,睡得不香,特别怀念妈妈钉的被子。
罗女士家的厨房角落摆着两个酸坛子,那是妈妈专门为她做的“酸嘢”,里面是码放得整整齐齐的藠(jiào)头、萝卜等。罗女士说,她最爱的就是妈妈做的桂林“酸嘢”。2012年,罗女士还在江苏南通工作,身在异乡的她格外想念家里的酸坛子。为了让女儿在外地也能尝到家的味道,罗女士的母亲把家里酸坛子的老坛水用矿泉水瓶装好,带到了南通,特地为女儿做了一个新的酸菜坛子。几年前,罗女士在南宁成了家,妈妈担心她吃不惯南宁的“酸嘢”,又把家里老坛水带到了南宁。罗女士说,看着厨房角落里的酸坛子,她有时候感觉自己从来没离开过家,也没有离开过妈妈。
话传承
一些儿女
学会了妈妈的手艺
对于很多子女来说,妈妈的“特技”不仅仅是一门技能那么简单,还伴随着他们温馨的家庭回忆,学习和传承妈妈的技能也能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如今居住在南宁的肖绵敏最爱吃的糕点之一,就是老家玉林兴业县的米饼。兴业女人做米饼的手艺,都是妈妈传女儿或是婆婆传媳妇,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米饼制作工序复杂,有炒米、打米粉、熬糖油、做饼、蒸饼等多个步骤。要做好米饼,不但需要有人指点,自己还要经过多次历练。例如第一步炒米,就十分讲究火候,火候只能刚刚好,不管是火不够大还是太大了,都会无法使用。这种对火候的掌控,需要制作者多次实践。小时候,妈妈在做米饼的时候,肖绵敏就喜欢在旁边打下手。多年的耳濡目染,再加上妈妈的悉心指导,肖绵敏学会了做米饼。现在,肖绵敏自己也当了妈妈,她计划等到将来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也要教她做米饼,将这种独一无二的妈妈味道传承下去。
张女士则准备学习妈妈钉被子的手艺。张女士说,妈妈钉被子的手艺是跟外婆学的,现在妈妈年纪越来越大了,如果她能学会这门手艺,就能让妈妈轻松一些。
相比起肖绵敏,黄卉则十分遗憾没能传承妈妈做黑衣壮服饰的手艺。黄卉说,妈妈在灯光下拈针缝衣的身影是她童年的温馨回忆,她也希望自己能继承这门手艺,让自己的孩子也有机会穿上民族服饰。但是她早年外出求学,没有太多陪伴妈妈的时间,加上黑衣壮服饰的制作又十分考究,所以她没有学会。如今妈妈年纪大了,她自己也比较忙碌,没时间学,这或许只能成为一个遗憾了。
新闻推荐
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李艺通讯员蒙进永蔡国珍)4月29日,记者从桂西公路管理局了解到,位于横县峦城镇附近的峦城大桥已于5月1日...
横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