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薪火点亮邕城校园 传统文化浸润孩子心田

南宁日报 2019-01-07 05:48 大字

▲学生一招一式十分专业。▲戏曲艺术与多学科教学融合。

本报记者莫俊 摄

结合邕剧《目连救母》唱词,老师为学生们上了一堂人物描写作文课;《戏曲广播体操》将中国戏曲形体动作元素与传统广播体操相结合,在唱念做打之间,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古典韵律之美……南宁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取得可喜成果,于1月4日成功举办的2018年南宁市“戏曲进校园”成果展系列活动正是一次全面展示。

从2017年开始举办的南宁市“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发挥戏曲艺术的美育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田,在薪火相传中更加坚定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创新模式

校园成为传承沃土

南宁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大胆创新,推出了“五个一”戏曲进校园模式,即通过一场演出,引起学生兴趣,对戏曲文化有初步认知;一堂课,让学生深入了解戏曲知识,培育戏曲种子;一项培训,给学生创造亲身感受戏曲的机会,打造一支兴趣队伍;一次展览,引领学生体会戏曲文化底蕴;一套教材,使戏曲教学更加专业化,为学校开展常态化活动提供指导。

同时,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精品剧目进高校”的大型演出,又有“儿童剧进校园”的儿童戏剧,以及具有国际文化交流意义的“东盟优秀剧目校园行”,更有在高校开展的戏曲艺术沙龙,在广大校园中掀起一股强劲的戏曲热潮,数十万学生从中受益,营造出校园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

如今,各个学校的戏曲拓展课程、展演节目、传承队伍已基本成型,中小学、高校都成为戏曲生根发芽的沃土。

大胆探索

传统戏曲与教学结合

南宁市“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与学校新课改相结合,探索戏曲艺术与多学科教学融合的方法,使课堂形式更加活泼,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1月4日举行的公开研讨课,展现了戏曲与语文、音乐和美术等课程相融合的有益尝试,受到了学生和专家好评。

当天,解放路小学的师生为观众演示了一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老师对邕剧《目连救母》主角傅罗卜回忆母亲的唱词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以“我的妈妈”为题进行现场写作。短短十余分钟,学生们就写出了漂亮的作文。学生雪妮告诉记者:“戏曲唱词非常丰富,让我积累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能力。”

南宁市教科所小学语文教研员卢耀珍认为,这节课通过唱词中对母亲外貌、性格、衣着的描写,以及列举的浓浓母爱的事例,让孩子感悟到了人物的特点和情感的表达方法。

“这样的公开课对我们很有启发。”横县横州镇五中教师宋少青说,“一开始我不太理解,戏曲怎么进校园?听了这几节课之后,我明白了,美术课、音乐课、历史课都可以和戏曲文化结合起来。”

薪火相传

“戏曲进校园”硕果累累

经过两年的持续推进,南宁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已结出了累累硕果。2018年,南宁市凤翔路小学表演的小邕剧《老背少》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终审决赛中荣获“小梅花奖”,是广西在本次比赛中获得的第一个金花奖。解放路小学演出的《穆桂英挂帅》惊艳了2018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南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经典节目《邕城戏韵》多次与东盟十国艺术家亮相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这两所学校还受邀走进第二十四届全球华人粤剧节,成为南宁市传承戏曲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此外,解放路小学根据苏缄保卫南宁的英雄事迹改编成的戏曲舞蹈《邕州忠魂》,宾州二中师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表演的宾阳丝弦戏《夜袭昆仑关》,通过戏曲展演,宣传优秀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进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新闻推荐

2019年元旦假期“高速”出行攻略

根据国务院的安排,2019年元旦期间,全国放假3天,其中2018年12月30日至2019年1月1日放假调休,共3天,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上班。...

横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