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出好茶

广西日报 2018-02-28 07:58 大字

本报记者陈静通讯员贺亮军

好山好水出好茶,广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横县茉莉花茶、六堡茶、凌云白毫茶、南山白毛茶、覃塘毛尖茶等逐渐蜚声全国,茶叶也成为广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我们以稳产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布局优化、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以标准园创建、良种繁育、品牌打造为抓手,努力提高茶叶的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自治区农业厅主要负责人表示。

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我区进一步优化了茶叶优势区布局。桂西茶区重点发展“凌云白毫茶”,开发具有地方独特风味的红茶、黑茶,适度开发高品质白茶;桂南茶区重点打造“茉莉花茶”、桂南早春茶和广西黑茶优势产区;桂东南茶区主要发展早春名优茶、红茶为主;桂东茶区主要以发展六堡茶为主,兼顾发展红茶、绿茶优势区;桂东北茶区重点打造生态早春绿茶、红茶和精品茶区生态旅游优势带。

提升茶叶质量的关键之一是标准化生产。首先是巩固和加强标准园建设。原已创建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标准茶园不断提升标准;新创建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标准茶园要求达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五化”要求。各地整合项目资金,加大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改造茶园基础设施改造,集成推广关键技术,加快实施产品认证和品牌推介,提升茶产业水平。目前,全区共创建24个国家级茶叶标准园和32个自治区级茶叶标准园。

其次,加快推进集中连片茶园建设。重点完善茶园管道灌溉、路网与植保等基础设施,建立茶园复合立体生态,加强茶园生态保护,营造适生环境,确保茶原料产地生态安全。

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在茶叶优势区、重点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推广应用茶-沼-畜模式及配方施肥、高效新型肥料、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加强茶园土壤治理,减少化肥用量。推行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要提高茶树品质,加快良种繁育推进种质创新必不可少。为建设和完善茶叶良种繁育体系,我区建设了梧州、百色两个市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繁育推广应用适宜当地栽培的性状优异的广西自主培育品种和区内外良种,加快低产有性系老茶园更新,提高全区茶园良种覆盖及无性系茶园比例,逐步解决茶树品种混杂问题。推进广西原种保存及扩繁基地建设,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资源引进、品种选育,推进种质创新。

培育壮大品牌,提高桂茶影响力。重点培育壮大黑茶类的“六堡茶”、红茶类的“桂红”、绿茶类的“桂绿”、花茶类的“茉莉花茶”与“桂花茶”等四大桂茶公用品牌。制定公用品牌种植、加工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统一包装标准,统一标识管理,统一品牌使用。实施品牌地理标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制度,推动优势产区品牌创建。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优胜劣汰,培育一批区域性茶叶著名品牌,通过重组优化,强化区域性品牌优势。

经过不懈努力,广西茶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17年全区茶叶产量7.2万吨,产值45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13.2%、13.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茶树无性良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6年我区无性良种茶树种植面积56.67万亩,截至2017年9月底增加到58.95万亩。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我区传统茶树品种凌云白毫种植面积百分比逐年下降,自主选育的桂绿1号等7个品种和从其他省新引进的乌牛早、安吉白茶等品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茶产品结构也出现明显变化,绿茶产量占比下降,红茶占比上升。

品牌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品牌建设得到加强,各地、各生产主体越来越重视茶产品商标注册工作。六堡茶、凌云白毫茶、南山白毛茶等地方茶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

新闻推荐

红砖堵路夫妻俩成被告 法院执行搬掉“拦路虎”

本报讯(记者郑芳通讯员廖福梦)红砖堆在路上成了“拦路虎”,影响周边群众出行,横县的谭某夫妇因此成了被告。日前,随着阻碍道路通行的红砖堆被强制移除,道路恢复到了3米宽度,在场旁观的群众连声叫好。2...

横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