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山见水忆乡愁 崇德向善美家园 ——南宁市绘就文明农村新画卷
乡村越来越美丽,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黄汝德 摄)横县校椅镇石井村新农村新风貌。本报记者潘浩 摄壮民族文化传承人黄天恒走进课堂教孩子们唱山歌。本报记者宋延康摄六景仁和村美景入画来。(市乡村办供图)▲“代理妈妈” 陪伴留守儿童,送去欢乐。
本报记者赖有光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宾阳炮龙节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现已成为南宁市重要的传统节日。本报记者刘增璇摄着力打造花雨湖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刘增璇摄建设村史室留下乡愁。 (市文明办供图)家训牌挂在家门口传扬好家风。 (市文明办供图)横州公园着重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市文明办供图)文明宣传展板立乡镇街头,营造浓厚氛围。 潘浩 摄
文明乡风拂大地,美丽乡村入画来。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支持、指导下,南宁市以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为目标,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倡传家训树家风,引领文明新风尚,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成就描绘文明农村新画卷,为美丽南宁增添光彩。
“富口袋”也“富脑袋” 乡风民风美起来
8月的横县绿意盎然,微风徐来,一朵朵洁白的茉莉在枝头摇曳。在广西“绿色村屯”——石井村,远处连绵的群山云雾缭绕,群山下是极具岭南风格的民居与农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品、宣传栏随处可见,秀丽风光与文明风尚交相辉映。村民李家盟自豪地说:“因为新农村建设,我们这里美景与文明相伴,游客来了都说美。”
因地制宜,精心策划,横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与县城形象相结合,全面提升公园、广场、街道、社区等区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让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提升文明素养。
近年来,南宁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灵魂,推进移风易俗、改变农村陋习,大力培育优良家风、培育新乡贤文化。
村规民约“约”出美丽家园:南宁市广泛发动村民讨论修订的村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伙看得见、听得懂的“土规定”“土口号”,形成百姓能明白、愿遵守的约定俗成。“新农村、洁为先,生活好、靠环保,民参与、众肩挑……”走进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定典屯、上林县镇圩瑶族乡排红村排岜庄、横县校椅镇石井村,这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印刷在村头最显眼的地方。一条条关于勤劳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爱护环境卫生等内容的村规民约,不仅涵养了文明乡风,也对扫除农村恶习发挥了积极作用。
“星级文明户”评选火热开展中。在制定好村规民约的前提下,南宁市“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顺利推进。“门上十颗星,全家都开心;门上少颗星,无颜见乡亲”,自2013年启动“星级文明户”评比以来,南宁市各乡镇和文明村屯充分利用广告栏、宣传橱窗、村组广播等农村宣传阵地,形成以“星”为荣、“创星争星”的浓厚氛围。目前,全市所有村镇都参与了“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农户参与率达95%,共评出51326户“星级文明户”,评出2300户市级“十星级文明户”。“我们坡在2015年荣获市级’十星级文明户\’的家庭共有14户,从城区级的文明村坡,到市级、自治区级文明村坡,文明牌匾拿了个遍。在坡里,‘星级文明户\’既是面子,更是荣耀。”西乡塘区双定镇和强村那淡坡的陆财杰告诉记者,“村里人争当文明户的动力十足,谁也不甘人后。”
榜样传递文明正能量。为充分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示范引领作用,南宁市充分运用各地丰厚的乡贤文化资源,培育乡贤文化,营造乡贤受尊敬良好氛围,选树、宣传乡贤人物,讲述乡贤好故事,用榜样激励、凝聚向善力量。“乡贤们带回来的除了捐资款,更多的是智慧和温暖。”横县南乡镇党委书记刘和建深有体会,该镇通过召开乡贤座谈会、邀请乡贤参加全镇活动等形式,最大限度地赢得外出乡贤对家乡发展的支持和反哺,实现了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转、人才回乡,凝聚了乡贤力量,助推家乡建设。在宾阳县中华镇,上百名“代理妈妈”成为500多名留守儿童的快乐陪伴者。多年来,“代理妈妈”党支部发挥自身优势,成立“代理妈妈保洁队”等4支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参与“美丽宾阳·清洁乡村”活动;组建3支“代理妈妈文艺队”,以通俗易懂、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感染群众,推动新农村建设。
好家风好家训育出好家庭。南宁市“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美丽家庭”和“美丽大嫂”、好儿媳、好公婆、好邻居、好妯娌等评选推荐活动层出不穷,以寻找“最美家庭”“美丽家庭”和廉政家庭文化建设活动为主线,引导村民从优秀生产生活习惯、传统风俗入手, 突出“孝道”等内容的家庭美德,提炼“好家训”,培养“好家风”,形成“村村有榜样,户户学先进”的浓厚氛围。在武鸣区双桥镇八桥村,家家户户的门口旁都挂着一块家训牌匾,村民们说,这些是老祖宗留下的家训,尽管平白朴实,却引导着子孙后代进一步传承、传播和践行家风文化,引领着乡村正气。
“留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南宁市乡村文明建设带动了环境的整体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旅结合的旅游发展思路帮助农民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如今,南宁市农村文明建设引领人们阔步行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征程上,真切感受着齐心向上、清风净流带来的美好生活。
“养里子”也“顾面子” 人居环境美起来
环境建设水平与文明建设进程相辅相成。“我们赶上了好政策,村里引进了企业种植莲雾、番石榴等优质水果200亩,还有旅舍、农家乐供游客玩乐。”青秀区长塘镇定西村团岩坡村民们说,正是得益于农村文明建设,团岩坡才能实现华丽变身。
近年来,南宁市下大力气破除农村环境痼疾,通过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规范性文件,健全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等,划定生态环境“红线”,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在推进乡村建设工作过程中,南宁市持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抓好清洁乡村活动成效巩固提升工作,持续推进“三清洁”专项活动,集中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务实管用的清洁乡村长效机制。据不完全统计,“清洁家园”专项活动累计开展集中清理整治行动逾11万次,清运处理农村垃圾362万多吨,新增垃圾中转站62座、垃圾清运车3887辆,配备垃圾收集箱(桶)51万多个。如此下大力气去整治乡村环境,收获的是喜人的成果,目前,南宁市形成了以横州—校椅、云表—那阳、横州—六景等公路主干道上的示范村为连接线,以云表、校椅、横州、那阳、马岭、平马等乡镇为轴心,辐射带动周边近百个村屯的文明村群连片创建区。
如果说“治”解决了表面上的“脏乱差”问题,那么“建”则要着力解决“底子薄”的问题。南宁市通过交通、水利、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农民群众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2015年以来,南宁市完成建设908个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完成10378个一般村屯绿化;共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557个,解决33.05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各类乡村道路硬化建设共计2267公里;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2800座;共建设123个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增加农村垃圾就近就地收集处理设施1.2万多处。
人居环境美起来,规划蓝图不可缺。南宁市在乡村规划上因地制宜,突出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等方面的个性特点,全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新农村。编制实施有关南宁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屯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把改造风貌、塑造特色、传承文化和留住乡愁作为建设生态家园的主导模式,让农民留得住,让城里人愿意来;推进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广泛采用推荐户型,加快形成极具壮乡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其中,南宁经开区在金凯街道华联村及周边地块进行重新规划,开发建设低密度生态旅游项目,把空巢老宅变废为宝。与此同时,村史室的建设更是让人们看见乡愁,留住乡愁。从2014年起,南宁市创新思路,落实专项资金,在自治区率先探索开展市级示范性村史室建设,努力实现“一村一室一册一展”的工作目标,使村史室成为南宁市展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乡村山水园林和历史民俗文化的陈列馆和标本库以及新时期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项目牵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南宁市通过多方面优惠政策、项目扶持和资金投入,努力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在短期内大幅改观,实现“弯道超车”。在隆安县定典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采用“IFT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工艺,实现村庄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在西乡塘区乡镇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项目采用BOT模式,由公司出资,项目试运行以来,垃圾的无害化分解程度及资源化程度均达95%以上,有效缓解了该城区乡镇片区的垃圾处理问题。据统计,南宁市采取“市级补助、县区配套”的方式,投入“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重点项目建设资金14742万元,县区按大于1∶1比例配套投入,有效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项目的牵引实现了让绿水青山永驻,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青秀区南阳镇古岳坡以“综合示范村+花雨湖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文创艺术村”三核联动同步开展生态示范建设,马山县打造环弄拉生态旅游综合示范区等生态旅游品牌……农旅结合新模式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养里子”也“顾面子”,南宁市农村人居环境的提档升级,正发挥着点“绿”成“金”的“魔力”。现如今,绿水青山成为南宁的靓丽名片,是帮助村民们编织梦想的“金山银山”。
“送文化”也“种文化” 文化生活美起来
“演出精彩不精彩?”“精彩!”
台上,艺术家们深情演绎;台下,观众们激情洋溢。这是今年端午节前夕,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南宁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的“送戏进基层”活动走进邕宁区百济镇,为当地群众送上了一份“娱乐大餐”。
鼓了腰包的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大家都期盼着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南宁市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正是对群众殷切期盼的回应,深得群众欢心。一方面是“送文化”传播知识,活跃民生;另一方面是“种文化”,努力让文化种子扎根乡村,让农村留住乡韵、记住乡愁。
强队伍,农村文艺“香火绵延”。南宁市积极实施“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通过专业辅导、示范演出、经费扶持等方式,扶持培育村屯文艺社团、文艺人才,每年培训骨干2000多人次,建立了一批活跃在农村的文艺队伍。通过开展“扶持村屯社区业余文艺队”项目,培养出一支支“带不走”的文艺队和大批乡土文艺人才。
补短板,统筹推进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南宁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强全市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管、用”,把文化广场(大院)、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配置。其中,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内容包括一个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综合楼,以及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目前,已建成768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38个农家书屋;在所有102个乡镇建设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县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乡有一站(文化站)、村有一室(村史室)”,推动文化资源和服务向农村倾斜。
搭平台,基层文化“遍地开花”。在南宁,连续八年开展的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形成了村村建阵地、乡乡搭舞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基层文化发展生动局面。开展“三下乡”“科普惠民兴村”“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好家风好家训进校园进社区进村镇”等活动。2015年以来,全市扶持百支村屯社区文艺队演出12388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42901场。
传“家底”,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在传统节日组织灯会、歌会、赛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同时注重古村落和传统民居的修缮、保护,深入挖掘传承历史文化、传统技艺等,南宁市通过赋予乡土文化以“时代内涵”和“大众味道”,如武鸣“三月三”歌圩、宾阳炮龙节、江南区平话文化旅游节、马山“文化三宝”等一大批传统民俗活动得到保护和传承。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潘薇薇杨盛
新闻推荐
南国早报横县讯(记者赵敏)让茉莉花“香飘中国,走向世界”。8月26日,第十届全国茉莉花茶交易博览会、2017年中国(横县)茉莉花文化节在横县开幕,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嘉宾、茶商、文化艺人、游客云集花乡...
横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