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学强:广西电影史上的幕后功臣 老电影人讲述中国第五代导演崛起之初鲜为人知的故事

南宁晚报 2021-06-04 06:28 大字

曾学强谈起广西电影发展感慨不已

■本报记者李宗文文/图

他是中国第四代导演,曾担任广西电影制片厂导演室主任,导演了《远山情》《寻找男子汉》《不该凋谢的玫瑰》等一批影迷熟悉的电影。他就是著名电影导演曾学强。近日,他向记者讲述了广西电影发展史中有关于第五代导演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工作中严厉且严谨

1938年,曾学强出生在广西南宁宾阳的三友村。曾家在当地是大户人家,父亲的忠厚老实和母亲的善解人意影响了曾学强的一生。

曾学强的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曾家教育后人的担子就落在伯父身上。伯父有一套严格的家教,即向晚辈灌输“从小立志”“人看从小,马看蹄爪”的理念。

曾学强特别难忘第一天上学的情景。那天一大早,母亲就送他到学校。学校设在曾氏宗祠内,教室的正面是“礼义廉耻”四个大字。孔子像上方的大红匾刻有三个大字——“三省堂”,犯了错的学生要来这里面壁思过。

曾学强小时候比较调皮好动。有一次临摹字帖不久,就被同伴喊去玩耍,结果被伯父抓回来,在烈日下罚站了半个小时,他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从此做事认真严谨。而伯父的严厉作风也令曾学强印象深刻,并带到了日后的导演工作中。拍电影《太阳的女儿》时,剧组在吴圩机场利用旅客上机前的半小时抢时间拍戏,但是道具员却把“教授的公文包”忘在自己家里,影响了整个剧组的拍摄,曾学强当场将其开除。

曾学强中学念的是宾阳新桥镇的昆仑中学。那时,因当地驻军时常放电影,他得以看了许多优秀影片,如《青年近卫军》《乡村女教师》等。每次看完,他都会对电影里的情节回味好几天……但他那时候没想到30年后自己竟然也走上电影之路,做起了导演。

1959年,曾学强考入广西艺术专科学校(广西艺术学院前身)戏剧系,遇到恩师夏宗学。夏老师后来在电影《刘三姐》中出演了莫怀仁,在多部影视剧中也担任重要角色。

给第五代导演有力支持

大学毕业后,曾学强分配到广西话剧团,在舞台上演了近10年话剧,后又调入广西电影制片厂,改编了广西第一部电影《主课》。

很多人都知道,1983年,张军钊、张艺谋、何群、肖风意气风发地拍摄了惊世骇俗的电影《一个和八个》,成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但很少有人知道,曾学强对推动第五代导演在广西出现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年,广西电影制片厂领导与张艺谋等有君子协定:“到厂后,先下剧组当副手锻炼,熟悉情况,即使找到剧本,也要等各组停机之后撤回来,独立拍片。”张军钊和何群分别在曾学强的《港湾不平静》剧组当副导演和副美工;肖风则分在徐苏灵的《杜鹃声声》组当副摄影;张艺谋去了巴鸿的《白杨树下》当副摄影。

1983年1月,张军钊、何群随曾学强的《港湾不平静》剧组到安徽芜湖拍外景。拍摄期间,张军钊等人向厂领导提出希望提前筹拍《一个和八个》,同时打算成立青年摄制组独立拍片。厂里愿意支持年轻导演,可当时几个人分散在各个剧组,这是组建青年摄制组碰到的第一件棘手的事情。1983年1月下旬,《港湾》组拍完芜湖外景,回到厂里。曾学强刚进家门,副厂长邓凡平就登门来找他。邓凡平在后来的书中对当时的情形这样写道:“谁知他(曾学强)听了我说明来意之后,二话没多说一句,即刻表示全力支持,说有困难,摄制组自己想办法克服。我激动极了,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老曾,你从来没有让党委为难过!”

后来,曾学强在只有一个新场记作助手的情形下,十分艰难地拍完《港湾》。由于抽走了副导演张军钊、副美工何群、副制片郭可琦三员大将,相当于砍了剧组半壁江山,片子也由此存在某些不足。邓凡平听到了一些非议,觉得有失公允,于是在该片制片主任的工作总结封面上写下了一段话,大意是:你们把方便让给人家,把困难留给自己的高尚风格值得表扬。

多年以后,曾学强从与邓凡平的一次交流中才知道,假如当时曾学强按章办事非要等《港湾》停机才放人,《一个和八个》可能就不是广西电影制片厂的了。因为,《一个和八个》的剧作者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如果广西电影制片厂不拍,他会立即将剧本给西安电影制片厂。正因为曾学强的支持,张艺谋等人的《一个和八个》得以诞生,第五代导演崛起也在广西了。

与苏里难以忘怀的情谊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曾学强总会遇到好老师。曾经执导过《刘三姐》《平原游击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苏里就是其中一位。197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文学部主任高鸿鹄、剧作家张笑天来广西组剧本稿,厂领导要曾学强陪同。仰慕已久的大导演突然降临,曾学强不知有多高兴。当时厂里正在筹拍电影《主课》,曾学强任副导演,并执笔改编剧本。在几天的相处中,曾学强的守时作风和办事效率给苏里留下了好印象,他后来推荐曾学强到长影参加了导演的学习。

1975年10月,曾学强一行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派往长影学习故事片创作摄制。那年冬天,苏里拍完电影《锁龙湖》的部分外景从山东回到长影,主动提出把曾学强一行调到他的摄制组。在这部电影中,曾学强在名导的手下学习了电影创作摄制的全过程。机缘巧合的是,由于副导演请假,他得以执导了一场“圩场”的重头戏,也让他积累了执行导演的经验。

曾学强还透露,苏里和广西很有情缘,甚至还差点调到广西。虽然最后没有成为同事,但曾学强对提携自己的苏里一直非常敬重,两人亦师亦友,情谊深厚。他清楚地记得,1976年1月,苏里还曾冒着大雪到剧组驻地看自己,并传授了许多现场拍戏的经验。由于身体的原因,苏里要在南方过冬,在曾学强的张罗下,苏里生前的最后时光在广西过得很好。曾学强陪老人重游桂林阳朔,又到北海、钦州、百色、崇左等不少地方。对于酷爱电影艺术、喜欢游览祖国山河的苏里来说,这是一段美好的人生。

苏里生前有一个愿望,就是拍摄一部关于自己的专题片,但一生清贫的他拿不出几万元钱。2005年1月,苏里在南宁过冬养老时,曾学强为他写脚本,组建摄制组,用了半个多月拍摄了40分钟的《苏里——传奇的电影导演》传记片,这让老人很是惊喜和感动。但苏里在这一年5月离世。曾学强至今还遗憾未能在苏里生前把传记片刻制成碟,让老人亲手送给老朋友们。

■记者后记

梦想有个落脚的地方

中学时的曾学强经历了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而休学一个学期,后来两次参加中考,“当时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于是就去建筑工地挑砖挑沙,还去火车站打过零工,每天下午麻包袋往头上一盖,扛面粉上火车。虽然很脏很辛苦,但是半天有5角钱收入,已很满足”。经过努力,1956年,他的名字终于出现在柳州高中新生录取榜上。在高中,他成为学校文工团的话剧队队长,演过小品、相声、话剧等。而最让曾学强难忘的是,他利用假期回到离开3年多的家乡看望日夜想念的家人时,母亲对他哽咽地说:“你受苦了,几年也没得用我们一分钱!”

“如果没有梦想,他不会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电影艺术家,他的电影有一定的分量,《寻找男子汉》获广西最高艺术奖首届‘铜鼓奖’。”著名作家陈肖人这样点评同窗好友曾学强。其实,有梦想的不止曾学强。“不成人,便成仁”,是张艺谋这些第五代导演当初在广西立下的誓言。他们一起来到只为梦想有个落脚的地方。正是一批英勇无畏的年轻人,闯出了中国电影的一片新天地。

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回首从前的同时,新一代朝气蓬勃的电影人已经在路上,中国电影又可以期待一个个惊喜。

新闻推荐

今年,南宁“送戏下基层进校园”项目计划演出近700场 好戏送到千万家 文化惠民暖人心

南宁市“送戏下基层”活动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搬上惠民舞台。图为2020年8月25日,演员们到宾阳县露圩镇百合村演出邕...

宾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宾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