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为者“有位” 为担当者担当 广西各地把好正确用人导向不断激发干部活力

梧州日报 2018-11-25 09:06 大字

据新华社南宁11月24日电(记者王念、夏军)河池市投身贫困乡村的党员干部超过4000人,脱贫攻坚一线成锤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南宁市去年以来从“四个一线”选拔任用干部超过提拔总数的60%,有效激发起干部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北海市开展“治庸提效”专项活动严肃整治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干部作风发生显著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地把好正确用人导向,不断激发干部活力。近日,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西多地采访发现,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干部不断涌现。越来越多干部成为发展的开路人,在祖国南疆大地掀起干事创业的热潮。

近年来,广西不断鼓励优秀人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一批又一批优秀干部踊跃报名,争相到最艰难、最贫困的地方干事创业。同时,各地相继出台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政策,让更多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干部走上更大平台。

河池市脱贫攻坚任务较重,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张铁华介绍,当地有超过4000名党员干部“下沉”至贫困村投身脱贫攻坚,一大批在脱贫攻坚一线成绩显著的干部脱颖而出,全市近两年提拔的处级领导干部40%来自脱贫攻坚一线。

南宁市坚持不唯分、不唯票、不唯年龄、不唯GDP,只唯“实”,以实绩用干部,注重在项目建设一线、改革创新一线、脱贫攻坚一线、维护稳定一线等“四个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

“最近三年,宾阳县从‘四个一线’选拔了上百名干部,激发了更多干部扎根基层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南宁市宾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熊华说。

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大步向前,广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最近5年年均减贫117万人。

在正向激励干部深入一线干事创业的同时,广西坚决查处党员干部“不作为、慢作为”行为,对为官不为、履职不力者亮剑问责,铲除滋生“不作为”的土壤,推动干部作风深刻变化。

北海市海城区在“治庸提效”专项活动中发现,11名干部转任非领导干部职务后,经常不上班,长期脱岗,有的多次因私离开北海不报告个人去向,有的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出国旅游。对此,海城区纪委砸下了整治“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的“重锤”:多人受到党内警告或行政记过、警告等处分,1人被责令辞职。

“真刀真枪”治理作风顽症,让当地不少干部为之一震。海城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符发胜告诉记者,许多机关单位作风大变,“不作为、慢作为”现象很少再现,各单位办事效率大幅提高。

据自治区纪委介绍,今年以来,广西坚持问题导向,盯紧重点人和重点事,公开通报多起党员干部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的典型案例。北流市纪委“四风”督查组发现清湾镇禾界村扶贫干部不认真履行脱贫攻坚工作职责,市纪委严查快处,给予驻村第一书记曹剑锋等3人党内警告处分,并向社会公布。

以案示警、反向鞭策,正有力推动各地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越来越多党员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事。

广西对勇于作为的干部既严管又厚爱,去年以来,各地相继出台鼓励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保护干部干事创业激情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对于一些诬告和不实举报,经调查核实后及时澄清。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处长廖葵表示,各级出台的容错纠错机制坚持宽容改革失误的导向,同时更严明纪律,防止干部打着改革创新和为民服务名义谋取私利,可以“容错”,但坚决“不容腐”。

南宁市容错纠错机制建立以来,已运用澄清保护机制向实名举报者反馈结论10多件,为受到错告的党员干部在一定范围内澄清或消除影响。一些基层干部说:“以前担心干得多错得多,如今吃了一颗‘定心丸’。”

新闻推荐

23名智障流浪者落户宾阳重获“新生” 警方帮忙新造户籍资料,让他们可以享受社会救助和相关福利

户籍女警为智障流浪者登记身份信息本报通讯员陈仕天摄本报讯(记者韦东通讯员陈仕天)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智障流浪人员,没...

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