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靠天吃饭到靠“链”增收 宾阳县发展古辣香米产业链观察

广西日报 2017-12-28 07:08 大字

本报记者孟振兴通讯员袁福斌

“这几吨粮食,还不够我‘塞牙缝\’。”

12月25日,位于宾阳县古辣镇镇圩的广西鸿发米业公司门前停放着几辆农用车,车上装载的都是当地稻农收割不久的稻谷。一家一户种出几吨稻谷已经算“上规模”,但鸿发米业年加工能力超过6万吨,几吨稻谷还不够个零头。“我们不缺技术、不愁销路,就担心货源不稳。”鸿发米业公司负责人说。

古辣镇一带沃野千里,早在明清时期就有“粮仓”美誉,当地稻米加工企业为何还要担心货源?该镇新兴村党支部书记郑有清认为,这都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后果:种苗多是“杂牌军”、田间管理“野路子”,稻农完全“靠天吃饭”,因而,拥有2600多亩水田、顶着古辣香米“金字招牌”的新兴村一直未能脱贫。

一边是加工企业“吃不饱”、一边是稻农收入低,构建产供销产业链势在必行。宾阳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着手打造以古辣镇一带为核心,涵盖6个乡镇15.4万亩土地的古辣香米产业示范区。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小块并大块”,巩固了产业链的第一环;集约化种植稳定了货源,稻米加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形成了产业链的第二环。不甘落后的新兴村主动加入产业链与企业合作,由企业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并保证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如果年产量超过1000吨,公司还将奖励村集体1.5万元。”郑有清说,有了这份协议,全村老少都下定了今年“摘帽”的决心。

水田没有变,种田人没有变,“靠天吃饭”的香米产业却逐渐转变为“靠产业链吃饭”:

——种植规模扩大。全县共有粮食生产加工企业30家、总产值约22.59亿元,产品远销北上广;从育秧、播种、稻田养护到收割、烘干、存储,香米种植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提供服务。“以往都是在房顶上、公路上晒稻谷,一下雨就遭了殃;现在靠机器烘干,分分钟搞掂。”稻农赖增愿说。

——农民收入提升。示范区核心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所在乡镇平均高出20.80%;预计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2808万元,同比增长10%左右。

——品牌效应凸显。“古辣香米”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以鸿发米业为代表的当地企业参与组建广西香米产业联盟,引领全区标准化香米种植加工。

——产业链条拓展。稻田上绘就的巨幅3D画作吸引了大量游客,与蔡氏书院结合的“耕读旅游”方兴未艾。“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前来欣赏稻田艺术的游客超过4万人次。”古辣镇党委宣传委员胡蔚东说,预计该镇全年旅游收入将达到30万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正是我们打造香米产业链的目的和方向。”宾阳县副县长李春亮告诉记者,该县将继续完善、拓展香米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注入新的生机。

新闻推荐

阳光女孩梦想飞扬 2017年第六届“南宁十大阳光女孩”海选活动圆满落幕

▲在第一场海选活动上,“阳光女孩”候选人通过展演,展现出女孩积极向上的风貌。▲海选活动上的精彩才艺展演。12月2日至16日,2017年第六届“南宁十大阳光女孩”评选活动每周六、周日都会举行一场海...

宾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宾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