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镇的麦秸“大产业”

南充晚报 2019-11-06 14:36 大字

本报讯 行走在营山县小桥镇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时常会见到一群大姐、大婶,甚至八九十岁的太婆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唠家常,一边手指翻飞,将小麦秸秆编成“辫子”,编织好的草辫就挂在手臂上,成了小桥镇的一道风景线。

“农闲时村民做点手工活,挣点零花钱,还让原本做柴烧的麦秆变废为宝。”小桥镇党委书记白秀华介绍,小桥镇盛产小麦,而小麦收割后的麦秆是编织草辫的最好原料。由于编织技术简单、老少皆宜,编织草辫就成了当地人农闲之余赚钱的最好途径。据了解,小桥镇常年有3000余名农民成为草帽及麦秆制品的初端加工者。

“村民把草辫卖给工厂,我们再通过漂色、加工制成草帽,再批发给客商销到省内外。” 在草帽加工大户谭福容的店里,记者看到了繁忙的景象:伴随着草帽编织机“嚓嚓嚓”的清脆声音,一圈圈草辫“呼呼”旋转,转眼间一顶草帽就加工成型。

“村民卖草辫可以赚钱,3块5一卷,要是动作快一天挣三四十元没有问题。厂里的工人工资也不低,每天缝制100多顶,还可以挣到100多元劳务费呢。”谭福容介绍到。

“每年都有不少客户到我们这里采购草帽,通常一车装3万多顶,每车货值20余万元。像这样整车外运的草帽,每个加工大户一年下来就有四五车,年销售收入达百万元,像谭福容这样的加工户全镇就有30多户。”白秀华告诉记者,仅草帽一项,全镇年产量达500万顶,销售收入达2000多万元。

如今,小桥镇的草帽加工户们开发出了做工特别精细的工艺草帽、工艺饰品等十多个系列产品,销往云南、贵州、重庆、湖北等省市,一些高档产品还通过中介机构实现了出口创汇,麦秸加工在小桥镇已经形成一条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富民产业。

南充晚报记者 祝真珍

新闻推荐

“夕阳红” 脱贫攻坚“长青树”

新华社成都11月2日电(叶含勇彭杰)深秋,四川营山县骆市镇千佛村营鑫竹笋种植基地,成片竹林郁郁葱葱,10多名工人在竹林间忙...

营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营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