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3+3”共生融合模式打造十村连片脱贫攻坚产业示范线耕读原乡走出农旅融合之路

南充日报 2018-05-14 01:18 大字

●邓斐

日前,南充市第十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暨营山县第三届旅游文化节在营山县朗池镇兴云村至丰产乡龙坝村耕读原乡景区举行,精彩纷呈的活动让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体会到“走进生态营山 品味耕读原乡”的主题内涵。

近年来,营山县围绕加快建设有影响力的山水田园城市和川渝合作示范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探索“农业、农村、农民”+“农旅、文旅、商旅”的“3+3”共生融合模式,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新型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耕读原乡景区就是该县按照“3+3”模式打造的新形态农业旅游景区。

如今,景区初具规模,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历史 耕读文化源远流长

据该县文化研究者李定国介绍,营山历来重教兴学,读书之风盛行。《营山县志》记载,清代邑人罗在公就曾创作《少年劝学歌》和《劝农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以耕读为本的农耕社会,普通百姓都懂得“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的道理,常以“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古话教训子孙,传统的耕读文化深入人心,世代绵延。据《营山县志》等记载,清朝期间,营山中进士的达26人,仅次于成都、华阳、富顺、涪陵,占第五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耕读原乡”项目所在地之一的丰产乡,清朝时期曾出了一位有名的耕读文化代表人物———王殿宾。其家中世代耕读,祖父王礼尊与舅氏高某皆精于理学,王殿宾少时深得启发,《朱子全书》《四书反身录》等,无不认真研习。光绪十五年(1889年),他参加四川乡试中举人。后来三次参加会试,不中。归来主持开江凌云、龙鳌等书院,后来任营山汲古、云龙两书院山长。在每个书院,他都添置书籍,供学生阅读,以开阔视野。光绪三十年(1904年),营山云龙、云凤书院合并改设为营山县官立高等小学校,王殿宾任首届校长。与此同时,他还创立了农桑社及农事试验场,鼓励学生将读书与农事相结合,进一步发扬耕读文化。

“所以,耕读原乡景区建立在此地也算是名副其实了。”李定国说。

打造 贫困村变身大公园

5月10日,雨后初晴,记者前往耕读原乡景区。在县城一环路与兴云村乡道交会处路口有一块大草坪,上面矗立着一面由竹节拼接而成的背景墙,“耕读原乡”四个草书大字镶嵌在竹墙上,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

“耕读原乡景区是营山县以朗池镇兴云村、丰产乡龙坝村为核心打造的‘十村连片脱贫攻坚产业示范线\’项目。”据县委农工办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集耕读文化、创新农耕、地域特色为一体,以“春夏秋冬”四季节为入口、“日月风云”四创意为景观台、“天地人”三才为节点,兼具“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节点景观工程。

记者在现场看到,竹墙对面是春耕入口。一汪静谧的湖水,四周是山水景墙,由稻田景观、荷塘月色、笔墨春耕、竹影人生等共同组成春耕之景。白墙青瓦水中盈,河田农趣画中藏,以行云流水之笔画,勾勒出一派春耕繁忙景致。

沿着宽阔的村主干道前行,路边的格桑花盛开,柚子树、梨树等枝繁叶茂,灰瓦白墙的民居掩映其中。山脚下,连片栽植的红芯王柚和中药材苗正茁壮成长。沿路可见农博园、日景观台、听风走廊等景观工程已建成,三五成群的游客或散步或拍照。

“1年多前,我们村还不通水泥路,大片田地撂荒,村里只剩留守老人和儿童,生活没有什么盼头。”该村71岁村民刘全明谈起村里的变化,“做梦也没有想到,生活了70年的穷山村如今变得像个公园。”

2017年3月,营山县委、县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以兴云村为核心打造“十村连片脱贫攻坚产业示范线”。规划方案一出,人力、物力、财力迅速到位。建设期间,上百辆工程车同时作业,由于项目地缺乏水源,冲洗路面全靠水车运送。“白加黑”“五加二”,一次次风餐露宿,一次次日晒雨淋,最终不到100天时间,完成绕村主干道15公里,不到4个月时间完成产业道路65公里。

与此同时,景区打造、土地整治、产业发展等项目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去年10月,“十村连片脱贫攻坚产业示范线———耕读原乡”项目破茧成蝶。

现状 农旅融合鼓了村民腰包

一年不到,耕读原乡景区一跃成为营山一道亮丽风景。兴云村等地从贫困村变成县城美丽的“后花园”,各方游客纷至沓来,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归乡创业。

兴云村4组村民陈海燕和丈夫原本将家安在了县城。景区建成后,她回到村里将原有的老房子修葺一新,开起了农家乐。“我们的农家乐是今年4月底正式营业的。旅游文化节期间,我们这里每天有10多桌客人,现在平均每天也有两三桌客人,不到半个月时间,收入上万元。”陈海燕告诉记者,目前,她正在着手扩大农家乐规模,准备开茶坊和超市。

与陈海燕情况不同,贫困户李明容的丈夫是聋哑人,家里没有能力开农家乐,但是村委会为她提供了公益性岗位,每天在景区打扫卫生,一个月有固定收入。“此外,我们家流转土地到产业园,每年有固定的租金,加上丈夫偶尔在工地上或产业园打工,一家人也能顺利脱贫。”

“农村变景区,全村老百姓就近务工,吃上旅游饭。”兴云村第一书记陈松告诉记者,如今,全村老百姓基本都靠景区谋生,或清扫保洁,或开小卖部、农家乐等。

此外,当地还引进公司建设产业示范园,村民可通过土地流转获取租金,并栽种红芯王柚、中药材等,订单式种植直接受益;通过探索将集体资产和政府投入的基础设施量化股权,入股到企业,每年分红;提供培训、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就业增收;通过成立村集体经济管理公司和村旅游公司,建设乡村农业会展中心(农博园)和乡村“双创”中心,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乡村民宿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当地群众持续增收。

新闻推荐

乘坐飞机受限 借款人主动履行还款义务

本报讯(钟灿记者唐甜)今年4月底,在外务工的吴某准备回老家,但在购买飞机票时受限。5月7日,记者从营山县人民法院了解到,原来,吴某因未履行还款业务,被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限制其高消费。据了...

营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营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