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到两年时间,水泥路从无到有、通村达户,并建起脱贫奔康产业园 ■仅用3个多月时间,70户贫困户建起了安居房从“穷沟沟”到“金窝窝” 子槽村上演脱贫加速度

南充日报 2017-10-16 01:38 大字

●邓斐

山脚下,蜿蜒的村道水泥路宛如巨蟒盘旋而上;村道旁,白墙蓝瓦的新房仿佛珍珠点缀乡野;田间地头,黄精、川佛手等中药材翠绿欲滴。10月3日,烟雨笼罩下的营山县小桥镇子槽村像是一幅山水画。

子槽村距离小桥场镇12公里,2015年被确定为该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有贫困户77户、247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海拔较高,2016年前该村没有通村公路,村民大多住在土坯房里。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在镇、村干部的带动下,村民自强不息求发展。如今的子槽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致富产业蓬勃发展,并将于今年底退出贫困村序列。

修通水泥路 出行不再难

虽然连日来阴雨绵绵,但记者一行顺利地驱车到达该村贫困户李国英家门口。李国英刚从场镇回来,背篓里装满了生活用品。“现在交通方便,搭个面包车去场镇只需要10分钟,一个来回最多1个小时。”李国英放下背篓说,“以前村里没有通路,去场镇只能步行,走一个来回就要花1天时间。下雨天根本莫法出门。”

2015年6月,从市卫计委下派到该村的第一书记李迪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争取资金修村道水泥路。在李迪和小桥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该村修建起8.3公里长的村道水泥路和一座便民桥。

李国英家就在村道边,对村道建设情况她比较了解,“当时是6月份,持续高温,我们都不敢出门。镇、村干部仍然每天来村里督察修路进度、解决实际问题。”

不到两年时间,子槽村结束了没有村道水泥路的历史。站在李国英家的院坝放眼望去,宛如巨蟒的村道水泥路通村达户,在山林间蜿蜒盘旋,让村民出行不再难,致富有希望。

建起安居房 实现安居梦

沿村道一路前行,一排排新房矗立在该村5组、6组的聚居点。不少村民正在新房内打扫清洁,为搬家作准备。贫困群众李忠烈便是其中之一。

李忠烈之前住在一间破败的土坯房中,家中还有82岁高龄的母亲和体弱多病的妻子。房屋背后是一座大山,每逢暴雨天气就有山体滑坡的危险。今年,李忠烈家被确定为D级危房改造户。根据自身意愿,他在聚居点修建了一套占地70多平方米的新房。“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老母亲住上好房子,这个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李忠烈拉着记者参观他的新房:“虽然面积不大,但很安全很温馨。”

“困难群众没有住上安全房,我们寝食难安。今年,子槽村有53户D级危房改造户,分别选了3个安置点集中修建。5月28日,3个施工队同时进场施工,通宵达旦赶进度。”小桥镇党委书记白秀华介绍道。

正在给新房打扫清洁的贫困群众李从永告诉记者,镇村干部每天都到工地上来监督施工进程和质量,向群众讲解危房改造的相关政策,“我亲眼看到李书记在工地上被晒中暑,吐了好几次,但他吃了药后又继续工作。”李从永脸上写满了心疼。

据了解,仅用了3个多月时间,该村就完成17户C级危房改造、47户D级危房改造和6户易地扶贫搬迁。

技术有保证 发展产业信心足

小桥镇子槽村脱贫奔康中药材产业园的广告牌矗立在村道旁,广告牌背后的田地里,一株株翠绿的黄精长势喜人,种植皂刺的基地里还套种有大蒜等蔬菜。

“当地村民原本就有种植黄精、瓜蒌的传统,只是不成规模、缺乏技术。”李迪告诉记者,为发展产业、寻找致富门路,村委会多次与群众商讨后,决定引进业主彭应辉发展中药材产业。去年,彭应辉流转土地300亩,成立了康泰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

贫困群众李中春将自家3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平时在合作社打工,每天有60元至120元不等的收入,“仅务工这一项,我去年收入了5000多元,比种地划算。”

该村党员示范户李仁春则从合作社返租了20亩地,种植黄精和瓜蒌。“合作社免费发放种子,还派技术员手把手指导。”李仁春的妻子彭玉珍告诉记者,村里所有返租户都与合作社签订了协议,种出来的瓜蒌、黄精由合作社保底收购,“既有技术保证又有销路,我们对发展产业充满信心。”

“村里修通了水泥路,家里住上了好房子,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李仁春说,“这么短时间内,我们村就从‘穷沟沟\’变成了‘金窝窝\’。”

新闻推荐

深圳城中村|湾厦活法②:阿里中心的清洁工罗姐

深圳的城中村通常分为新旧两个村,这是城中村的迭代迁移现象。旧村多半是1990年代以前的砖瓦房建筑,或是村民在宅基地上翻新而成。在旧屋之间,村民又见缝插针竖起了一些新楼,新旧杂错交驳。旧村最终成...

营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营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