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武村嬗变之路———记营山县黄渡镇兰武村第一书记杨涛
●本报记者 张蓉萍 实习生 罗虹
兰武村位于营山县东南部,距县城25公里,是营山县15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
在市委组织部下派的第一书记杨涛的带领下,现在的兰武村绕村公路盘山蜿蜒、产业基地生机盎然、村居错落有致、干群合力攻坚,全村群众过着“谷子堆成山,柑橘跑营山,包里钱钱翻了番”的好日子。
走村串户了解民情 齐心协力扶贫帮困
兰武村共4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贫困人口262人。2015年7月,杨涛正式就任兰武村第一书记,第一件事就是实地走访,摸清每一户贫困户的家庭状况,了解兰武村村民的所需所求。他了解到,由于基础条件差,生活艰难,全村打光棍的就有20多人,一位村民突发疾病时因交通不便无法及时送医而离世。杨涛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松穷土拔穷根,让兰武村的村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到村后,杨涛把加强党支部建设作为第一要务,经常同村党支部书记和班子其他成员促膝谈心,杨涛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怀困难群众。渐渐的,兰武村的村干部开始积极行动起来,走访贫困户、修路监工都可以看到村干部的身影,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村干部成了全脱产的干部。
“月底,驻村工作组邀请市县农技专家到村召开座谈会,查看柑橘长势……与贫困户一起制订切实可行的到户帮扶举措,建立帮扶台账。”近日,杨涛的民情日志也记得满满当当。搭建村民手机“短号群”、QQ群、微信群等信息渠道,组建网络信息员队伍,每人负责2-3户贫困户的联系、服务和监督工作,确保在家的留守老人和孩子通过拨打手机短号寻求帮助时,能及时与村组干部联系上;外出年轻村民可通过QQ群、微信群与村上联系,问询政策,释疑解惑。
带发展强产业 筑牢脱贫基础
如今的兰武村,一栋栋改建后具有川东北传统民居特色的农屋掩映在青山绿树中,显得格外漂亮。
脱贫不返贫,关键在产业,产业是精准脱贫的基础和支撑。杨涛到村后先是经市县农技专家推荐,在全村推广种植苦瓜新品种嫁接苗,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解决了一直困扰菜农的苦瓜病害重、拉秧早、产量低等技术难题。同时,回引外出成功创业党员冉和平牵头发展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引导群众改良种植优质水稻500亩、优质花生350亩,组建了高山粮油、幸福坚果等5个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兰武山”牌商标,统一包装,在县城开办“直销门市”,开通电商平台,形成“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杨涛告诉记者,2016年,仅优质水稻一项人均年增收2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5万元。
2017年3月,兰武村又启动建设了2000亩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采取农业担保公司担保的方式,让贫困户和其他村民以土地流转租金、现金、补偿收入、务工收入等方式入股,统一发展林下经济,并栽植8万株优质柑橘幼树,两年后开始挂果,人均预计年收入1万元。
“村资产管理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以1元为1股。群众和贫困户分别以占用的土地(4年期)租金、产业信贷资金、现金入股、补偿收入和在产业园务工收入等入股,村集体以产业发展资金、村级资产等入股,国家投入资金实行股权量化,按照给予贫困户一定股份和村集体经济占股进行分配。”杨涛介绍,产业园建成后,在前2年培育期,规划种植香苕、南瓜等林下农作物。按照最低亩产1000公斤,年产值近200万元保守估算,以此解决短期收入确保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增收的问题。当柑橘达到盛产期,按照每亩栽植50株,每株产40余公斤,总产量将达到2000吨,按每吨售价6000元计算,可获销售收入1200万元。
新闻推荐
(杨汉国)“多亏了民警帮忙,要不然我这3万元钱就进了骗子的腰包了。”6月17日,提起自己的遭遇,家住营山县玲珑乡的李某仍心有余悸。5月28日下午,李某接到一名自称是营山县财政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对...
营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营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