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十六载行孝路

南充日报 2016-04-14 07:47 大字

●邹文虎

一座简陋但不失整洁的老式楼房里,头发已花白的易秀芳端着一碗荷包蛋走向里屋。“妈,我扶你起来吃碗荷包蛋。”扶起卧床的九旬婆婆,易秀芳舀了一勺放在嘴边吹了吹,递到老人嘴边。见记者到访,老婆婆扭过头来,嘴里喃喃地说着什么。易秀芳“翻译”说,婆婆在招呼大家坐下喝水。

在蓬安县开元乡狮岩村,易秀芳可是位“名人”。提起她的名字,全村人无人不晓。36年来,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瘫痪在床的婆婆,诠释着“孝行天下”的真谛。

一个决定 终身担当

“我的娘家在营山县凉风乡,打小生活还算过得去。”易秀芳告诉记者,在她年少时,父亲是当地的村党支书,家庭虽然不算富裕,但兄妹5人没有吃过太多的苦。1974年,18岁的易秀芳经媒人介绍,与蓬安县开元乡狮岩村村民吴怀光相亲。易秀芳向记者描述起她第一次到吴家的光景:3间土墙瓦房紧挨着开元水库,屋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吴怀光的母亲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基本瘫痪在床。“他对我非常好,但一看到他家的光景,我就没有和他过日子的勇气。”易秀芳说,纠结了整整5年,他们的关系依然原地踏步。

“感谢1979年的那一次经历,不然我现在还在打光棍。”一提起易秀芳,忠厚的吴怀光便打开了话匣子,“其实也没多大事,就是在1979年的某天下午,我送易秀芳回家时,在路上帮助了一位生病的老人。”这件在吴怀光眼里的小事,却让易秀芳坚定了与他携手共度人生的念头。“冲着他对老人家那股关心劲儿,我就觉得他人品很好。”易秀芳说,她因此解开了心结,于1980年与吴怀光修成正果。“嫁进他家,就意味着一份责任,一份担当。”易秀芳说,自打她决定嫁进吴家那一刻起,她就清楚自己肩头的担子。

赡养老人 是子女的义务

婚后的易秀芳辛勤地打理着自家的小日子,住在用稻草搭盖的新房里,小两口的日子虽苦却很甜蜜。“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瘫痪的母亲奇迹般地好了起来,慢慢地能走上几步。”吴怀光说,见母亲的身体状况好转,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一人留在家里照顾一家老小,一人外出打工赚钱。

就这样,易秀芳在外整整打拼了6年。6年时间里,她省吃俭用,把每月仅存的300多元钱积攒下来,再从亲戚朋友家借了一点,建起了一幢两层的木楼。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夫妻二人决定都外出打工,尽快还上修房欠下的债。正当二人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吴怀光的父亲不慎摔倒,导致半身不遂,母亲深受打击,瘫痪在床。

“再大的事也没有父母的安危事大。”易秀芳当即决定,两人回家照顾父母。接下来的10多年里,易秀芳每天坚持给公婆擦洗身子、洗脸洗脚、端屎倒尿。“从嫁给我那天起,她一直都在忙。”吴怀光愧疚地说,“即使上街购物都是在赶趟子。”

面对丈夫的愧疚和村民的夸奖,易秀芳却认为:“照顾老人是做儿女的义务,没什么值得夸耀的。”

照顾乡邻 乐善好施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易秀芳的两个女儿也非常孝顺懂事,只要回家,姐妹俩每天都轮流为爷爷奶奶泡脚,穿衣喂饭。

2009年,瘫痪在床10多年的公公安祥地闭上了双眼。整理好心情后,易秀芳更加尽心地照顾婆婆。“妈喜欢吃饼干,我没空上街,就托人买回来。”易秀芳说。

狮岩村党支书林顺豹告诉记者,除了照顾好自家老人,易秀芳还经常帮助同村的两位80岁高龄的留守老人做农活。村民韩信达老两口的两个儿子均在外地工作,加之两位老人的身体也不好,这些年来,易秀芳一直把两位老人当家人看待,帮助其干农活、做家务。

“我们家最热闹的就是过春节了。”易秀芳的小女儿吴宣告诉记者,每逢春节,易秀芳就把韩信达老两口接到家里,一起热热闹闹地过新年。“我们村得到他们夫妻俩帮助和照顾的远不止这两位老人。”林顺豹说。

“这一路走来,我有了好几个父母,也有很多儿子女儿,所以我感到非常幸福。”说这话时,易秀芳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今年1月,易秀芳被评为该县首届“孝星”。

新闻推荐

完善承载功能,提升综合实力,拓展场镇面积昔日商贾重镇 今建城市“后花园”

"target="_blank">●杨汉国彭传桁从营山县城出发,沿国道244线前行,不到15分钟车程,便来到回龙场镇。据《营山县志》载,清乾隆八年(1743年)营山就有回龙场,到民国18年(1929年),回龙改乡置镇。百年古...

营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营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三十六载行孝路